很牛的电视剧 很牛的小说
在《生死十日》播出之前,导演郑晓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凭我多年来的经验,这会是一部能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好片子,一部很牛的片子。”仿佛预言一般,3月初,该剧在全国卫星频道热播,收视率直线上升,被观众评价为抗战题材难得一见的好片。许多喜欢《生死十日》的观众纷纷在网上留言催促,期望尽快看到该剧的文字作品,重温精彩而又震撼人心的十天。应广大观众要求,由北京天字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剧本作者亲自改编的同名小说已于3月中旬隆重上市。
逼上梁山 投资方老总亲自写剧本
《生死十日》小说是由电视剧剧本改编的,作者刘戈建是该剧投资方的老总。该剧讲述了一支护送国民党女记者的八路军小分队,意外俘虏一名日本军官,在十天中历经生死激战,成功挫败敌军阴谋,并将日本军官改造成八路军战士的传奇故事。当时创意提出来的时候叫日本八路,故事思路基本成形之后,到了编写剧本的阶段费了不少周折。据说当时找了不少编剧,不是没有档期就是思路不合,折腾了几个月之后没有结果。最终只好刘总亲自操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逼上梁山。“正好有个度假的空闲,一咬牙就敲起了键盘。一开始手慢,一分钟敲不了几个字,急得我直想恢复到原始的笔纸方式。转念一想不行,我好赖也是编过软件的人,还倒过电脑,丢不起这人。十几天后,键盘敲的能跟上思路了,我的硬盘里也有了三集剧本。”刘总回想起这段不为人知的“艰辛”,感慨万千。
三集剧本完成之后,第一个看到的是他的发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大腕导演郑晓龙。郑导看了连连叫好:“不错,有新意,和职业编剧的东西不一样,只要细节够丰富,我愿意导!”
得到“权威人士”的肯定,刘戈建信心大增,三个月之后完成了剧本。这个速度对于职业编剧来说也不算慢了,更何况是“半路出家”第一次写剧本的刘总!“人的能力是逼出来的,虽然把全世界的人都逼疯了也只能出一个比尔盖茨,但是被猫追的老鼠一定跑得更快,超常发挥。”他在小说的自序里如是说。
刘戈建的“处女作”成功了,而“有新意”和“真实”是其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与以往抗日题材的作品不同,该剧没有对日本侵略者片面妖魔化、丑化,“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愚蠢的敌人,那么抗战八年真不知道如何解释了。”
真实性方面,在小分队执行护送任务的十天里发生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虚构的,基本上都有历史依据。例如小分队在川上村口的战斗是源自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抗日事迹;一个日本佐官在慰安所里遇到自己的弟媳而精神崩溃,召集部下训话后自杀——几乎和平野是一样的经历……
改编小说 从处女作到处女作
在《生死十日》的博客里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咔嚓,一剪刀剪掉了60分钟的戏》。这惊心一剪是在第一集里。据博文介绍,初剪的第一集有89分钟,导演几经删减,剪到了41分钟。电视台的人仍嫌太拖,掐着表看样片:到36分钟小分队才出发,太晚了,现在的观众没耐心!15分钟内,小分队必须出发,前面的人物铺垫都不要!就这样,60分钟的精彩故事便给剪掉了。导演郑晓龙看了之后半天没吱声,最后说:“真心疼!”
删减是为了使剧情更紧凑,是电视艺术表达本身的需要,不过对于喜欢《生死十日》的观众来说也许是另一种遗憾。据了解,就整部剧来说,删减的剧情远不止于此一处。当然,对于这种缺憾的体味,作者刘戈建远比观众来得深切。而小说的出版,恰好是对此最好的弥补,“这部小说是由剧本改编的,也是“处女作”,但是写小说跟拍电视不一样,文字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我把许多在拍电视剧时删减的内容补充了进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比电视更精彩。”刘戈建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刘戈建还介绍说,前两集写了两个版本,就他个人来说,更喜欢第一个版本。在小说中把两个版本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小说不同于电视剧的又一大亮点。
影视剧改编小说 文学作品突击新方向
近几年来,与影视剧有关的图书悄然走热,影视与文学的联姻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了解,此类书籍在国内图书市场畅销书中占了很大比例。例如电视剧《士兵突击》成为2007年度最火的电视剧之一,根据剧本改编的小说也随之热卖。曾在沪上各大书店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顺利挺进畅销书榜。
北京天字行公司图书事业部的主打业务之一是影视剧的小说改编策划,该公司负责人李亚平告诉记者:“影视同名书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视剧的收视率。其一,收视率高的影视剧改编的小说其质量一般都不错;其二,对于图书而言,同名影视剧的热播是最好的广告,无疑将起到很好的带动效应。因此,收视率好的影视剧,它的同名书畅销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以预计,电视剧《生死十日》的热播,必将带动同名小说的热销。”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