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70年 中国近代史书写与曲折

2008-02-25 18:21:52来源:新京报    作者:

   

    从蒋廷黻出版于1938年的《中国近代史》,到最新一本徐中约的作品出版简体字版,历时整整七十年。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胡绳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006年再版。《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此套丛书计划出版16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柯文(Paul A.Cohen)作品《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中译本,1989年中华书局版。此书的发表结束了“费正清时代”,向西方汉学界指出了一条研究中国问题的新思路,即从中国发展的内在理路,而不是外力、外因来看待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全书分四章,译者林同奇先生撰写长序予以评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艺文研究会出版,1987年长沙岳麓书社重版,近年有不少重版本,图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蒋廷黻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蒋廷黻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NextPage]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史学处于起步阶段,史学界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以及保守主义学派并存的局面,一时间名家辈出。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出版时间虽不为第一,但以其独到的识见,成经典著作之一,至今仍为后人乐道。总体来说,1949年之前的近代史著作基于内忧外患的时代特征,多种观点普遍怀有浓烈的爱国情怀。1949年之后,天下归一,关于近代史研究也逐渐定于一尊,“反帝反封建”和“阶级斗争”成为主线条,这一时期的范文澜和胡绳对于“近代史”研究的作品,至今仍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海外汉学研究著作纷纷涌入,新方法论、写作方式以及新观念层出不穷,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说以及柯文“中国中心观”。

    纵观70年“近代史”写作方式的变迁,亦是观看一部中国的“近代史”。

    何谓“近代史”?

    “近代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转译自英文“Modern History”。“Modern”一词,在英文中同时兼具“近代”与“现代”两重涵义,实际上两个涵义是相同的。

    “Modern”在西方通常是指文艺复兴之后的世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他划分的现代时代(1475-1875),对应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方历史。而在上世纪兴起的现代性研究之中,“Modern(现代)”通常是作为古典的对立面出现。所谓“中国近代史”,如以西方为参照,就是“Modern History Of China”,亦即,“现代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现在在国内的教学中十分混乱,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为分期,将“近代史”区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代史”和“从五四运动到当下”的“现代史”。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分期,严重混淆了“Modern History”这一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同样的例子,郭沫若首倡的“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将秦汉至清作为“封建社会”,硬搬马克思关于欧洲社会分期的概念,这一概念经教学推广,造成概念混乱。现代中国历史学创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模搬运转译自英语或二转手译自日语的一些术语,造成概念不准确或者南辕北辙的情况,今天依然无法得到修正,实属遗憾。在高校历史系,为了授课的方便,仍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作为两门课。但目前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中国近现代史”则是一个专业。

    转译自英语的“”Modern History“在中国历史中,没有以文艺复兴这样相对明确的坐标体系,由此,也衍生了各种关于中国近代史断代界说。陈恭禄在193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称:”近代二字,本无确定界说“。1949年之后,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下限基本获得认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被作为中国自发地走向现代的一个论据,这个论断是对韦伯在《儒家与道教》中对中国社会无法生成”资本主义“从而走向现代的一个曲折回应。

    “Modern History Of China”,当做“中国现代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用英文写就,书名原作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本书在国际汉学界久负盛名,甚而为美国与香港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对应英文名的准确翻译应当是“现代中国的兴起”,而译介“中国近代史”,实属以讹传讹的无奈译法。

    《中国近代史》回顾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展开时期。第一部用“中国近代史”做书名的是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1933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但在这之前,也有学者把鸦片战争到民国初年的历史称之为“中国近代史”。如罗家伦1932年出版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

    1949年以前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著作

    (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艺文研究会出版,1987年长沙岳麓书社重版,近年有不少重版本。

    (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以后多次重印,上海书店1989年就有一种重印本。这部书也是以资料见长。

    (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6年蓝田启明书局,194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译本在美国出版。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版本。

    其中,以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最负盛名。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着力于外交与上层政治领域,力图描述近代中国由朝贡体系(帝国)向条约体系转换(民族国家)。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本书没有枯燥的考据与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是他对历史资料融会贯通后的思考,“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李剑农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学术界也享有极高声誉。费正清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惟一的全面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事史和重要的资料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947年第一版,到1955年第5版。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3)大学课本《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1994年第4版。1-4版已经印刷了100万册,是大学历史系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材。

    范文澜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是作者1945年在延安时所写。该书所叙内容的时限跨度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对抗瓜分野心的义和团反帝运动这61年间。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下册虽未写完,但基本展现了范文澜以中国人民的革命路线为纲的历史观。反帝(平英团———义和团);反封建(太平天国———同盟会);反帝反封建革命(五四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胡绳所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作者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近代史。本书上下限时间段为1840———1919,也就是传统上被认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部书拓宽了作者所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一书,除了政治方面之外,还更多地涉及了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更要强调说明的是,本书是中国近代历史著作中“三次革命高潮说”观点的代表作。

   海外汉学中国近代史

    (1)“冲击-反应”(impect-response model)

    费正清(John K.Fairbank)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006年再版。

    费正清是提出“冲击-反应”模式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西方学者。1954年,费正清与华裔学者邓嗣禹合著之《中国对西方的回应》(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中,将“冲击-反应”认为: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的历史是皇朝的循环,中国的社会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社会。西方国家来到中国,对“停滞不前”的中国产生了冲击,面对冲击,中国做出了反应,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传统习惯到政治制度出现了改变,开始“走向近代”。“传统-近代”模式大体可以概括为:欧美近代工业社会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楷模或必然趋势,在西方入侵前,中国是一个凝滞的传统社会,只有在西方影响下,中国才能沿着西方走过的路发展。近代中国是一个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

    (2)“中国中心观”(China-centered approach)

    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Cohen)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的中译本198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柯文“中国中心观”认为:

    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找出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尽量用中国内部而不是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上哪种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第二,强调历史描述的精细化,把中国按横向分解开展区域性、地方史研究;按纵向分解推动对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层社会的研究。

    第三,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