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叶永烈要把生命融化在作品里

2008-02-23 21:55:3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小灵通漫游未来》

作家: 叶永烈

    叶永烈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其后又创作了《时间简史》、《知识之花》等一系列优秀的科普作品。这些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科普科幻作家中标志性的人物。

  到现在人们一提到科普,还想到叶永烈。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进行了转型,将主要精力放在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上。从"四人帮兴衰史"系列到"红色三部曲",这个转型让叶永烈走入更广阔的天地,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丰富、多维的叶永烈。

  早已著作等身的叶永烈依然笔耕不辍,每年都有几本新书问世。2月20日,叶先生夫妇来泉,记者得以在他下榻的饭店进行一次专访。他的创作生涯如何演变?他的那么多著作是如何完成的?这些问题在采访的过程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超级"旧闻"记录者

  叶永烈曾经被称为"旧闻记者",他自己说过,"把旧闻写好了,也能成为新闻"。其实,叶永烈写的旧闻要比许多新闻难得多,像他写"四人帮"、写陈伯达、写傅雷夫妇,需要接近许多关键而敏感的人物。他还要和时间赛跑,一旦这些历史老人离世,许多故事和真相也许就此湮没。叶永烈用作品证明,他写好了"旧闻",这些"旧闻"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转型:更多思考国家的命运

  叶永烈有许多作家羡慕的"高起点"。叶永烈19岁时,正读大二,写了一本书《碳的一家》,直接寄到出版社。

  第二年,因为《碳的一家》,年仅20岁的叶永烈被当时《十万个为什么》的主编曹燕芳看中,让他写其中的化学分册。后来叶永烈继续了天文、气象、农业、生物等分册。《十万个为什么》在1961年的国际儿童节第一次出版,全书共900多个为什么,叶永烈占了300多个。这一次出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奠定了叶永烈写作的基础。媒体约稿如雪片般飘来,要的大多是科学小品。有这种状态,叶先生解释,学文科的人写不了,学理科的没几个人能写。而学光谱出身,文字能力上佳的他恰恰是"夹缝中人物"。

  记者和叶先生谈起他的科普生涯,他笑着说,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许多人却难以理解,在这个领域顺风顺水、独占鳌头的时候,他为什么会选择转型,而转向当时有点像雷区一样的"重大政治人物纪实"的创作上?

  叶先生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喜欢写一些思想比较深层、比较能反映国家的命运、时代的风貌的书。"当时一篇报告文学发表,他往往会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这使叶永烈意识到这种体裁所产生的震撼力,也更适合他。

  "作家靠作品建立信任度"

  看过叶永烈写的传记的读者,都会感觉很新鲜,里面总有丰富的细节和故事,总有一些独家披露的内容。那么,他是如何得到这些独家的史料或线索的呢?

  叶先生说:"我的作品一定要有细节,我不能仅靠资料和参考书写作,主要靠采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现场走访。"就像他新作《出没风波里》第一章"最熟是北京"。叶永烈家乡是温州,工作和居住地是上海,为何最熟的是北京?那是因为,"经历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大多数住在北京,我去采访他们,所以去了无数次北京"。

  但和这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打交道,却不是容易的事。

  也许因为陈伯达是惠安人、也许《陈伯达传》是叶先生的得意之作,他说起撰写《陈伯达传》的经历。"采访陈伯达时,他刚开始不理我,说自己一生不值得回忆。"吃了闭门羹的叶永烈没有放弃,先从陈伯达身边的人采访起,同时把"案头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的程度。

  经过充分准备后,叶永烈再和陈伯达接触时,取得完全不同的交流成果。

  "陈伯达说他写过一篇关于老子的文章,我就能接着说,为这篇文章毛主席给你写过三封信,其中两封通过张闻天转交。他说一些事情,自己都记不清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我能告诉他答案。"叶永烈说,"这让陈伯达觉得我是他谈话的对手。他信任你后,就告诉你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例如他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谈话内容。"为了更多地了解陈伯达,叶永烈在陈伯达的家乡待了一年多的时间。

  叶永烈认为,他采访这么多人,和他们的关系都非常好,最主要就是靠信任度,一个作家的信任度,是靠作品建立的。他说他非常尊重他们:"陈伯达把自己在监狱里写的交代都交给我。采访胡乔木夫人、陈云夫人,她们也坦诚相待。因为他们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可以信赖的人。"

  要把写作进行到生命的终点

  来泉州前,叶先生在海南省待了一个多月,在那里过了春节。本以为叶先生到海南度假放松去了,没想到他告诉记者,他的出行几乎都和采访有关,而这次去海南还是带着作业去的。

  他笑着说:"这次回上海,就要向出版社交作业了。书稿名叫《多娇海南》,不但要完成大量文字,还需要拍400多幅照片。"

  很难想像,叶永烈已经是一个68岁的老人。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许多人早已功成身退,安享清福。而早已著作等身的叶永烈还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不断地忙碌着。他保持着每天早起的习惯,他说他很少看电视,每天晚上的时间大多在写作和整理资料。

  "人生要过得有意义。我要把生命融化到自己的作品里,只有写作,生命才是美丽的。"他说,"我还要不断地写下去,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他还说起了在他小时候,一次在教室外看到一只蜘蛛在结网,而墙上挂着一句格言:"有恒——为成功之本。"叶先生说,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尽管当时他连"恒"字都不会写。今天看来,他取得的成绩都和"有恒"分不开。(记者黄帆)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陈伯达传》;此外,还有《陈云之路》、《胡乔木传》、《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等。曾获香港"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最新作品为《出没风波里》。

   (编辑:全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