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阿来解读“岑参蜀中诗”

2023-12-18 20:49:34来源:封面新闻    作者:张杰 姜孟欣

   

  在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有一位诗人在大地上走过的足迹很长,远超过其他很多同代人,他就是岑参。在盛唐时期,岑参两度出使西域,在戎马中开拓前程,志向高远,见识广阔,这给他的诗歌带来极大的营养资源。

  12月16日下午,继“杜甫 成都诗”之后,阿来的又一个古典诗词讲座系列“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在成都西部文化产业中心阿来书房开启了第一讲——“岑参蜀中诗”。

  岑参作为唐代大诗人,其在边塞诗领域造诣极高,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所以,在详解岑参蜀中诗之前,阿来特别在第一讲中,以“入蜀前,在边塞”为主题,以岑参的几首边塞诗代表作讲述其在诗歌艺术上所达到的造诣和境界。

  岑参的艺术造诣有多高?

  “不怎么押韵,读起来却气息顺畅”

  “岑参的仕途总体来说是很顺的,虽然他最终的官职不算多高。”阿来开篇先概要讲述了岑参的一些经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30岁的岑参,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岑参回到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人交游频繁。天宝十三载(754年),40岁的岑参再赴边塞,任北庭都护封常清幕府节度判官。

  时值隆冬,重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很是应景。虽然读者普遍对这首诗很熟悉,但阿来在逐字逐句带领大家欣赏的过程中,依然讲出了很多新鲜的知识点。比如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到“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阿来提到这很像一个电影的特写镜头,有清晰的视角转换。雪不光飘在外面,还散到军营里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里则是古典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互文”手法。将军和都护,都是“角弓不得控”,都是“铁衣冷难着”。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的“瀚海”,不是在说海洋意义上的大海,而是指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不过,后世有人读到此,会觉得不解:既然是沙漠戈壁,为什么还出现了“阑干”“百丈冰”?是不是岑参写错了?阿来说,这种质疑其实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唐代西域地理气候知识或者经验。“因为在当时当地,雪化成水被冻住了与戈壁上的植物纵横交错,很像阑干。这是一种比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中的“轮台”到底在哪里,是很多读者关心的课题。今天依然有轮台县。阿来提到,岑参所任职的北庭都护府的府城并不在轮台,为何他要用这个地名?“其实轮台是个很古老的地名,汉代就有这个地名。岑参在此用‘轮台’代指自己实际所处时代的真实地名,是一种文学手法上的指代。唐代的诗人写诗,都不太愿意用唐代的地名,而更愿意用汉代的,显得更古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读下来,会发现,这首诗并不怎么押韵,也没有多讲究对仗,但是读起来却气息顺畅,丝毫不觉得或者不在意它押不押韵,“这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在节奏非常好,其所完成的高和谐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以至于读者把不押韵这件事给忽略掉了。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歌行体的原因:有很高的自由度,表达得淋漓酣畅。”在此,阿来提到,其实一些诗歌如果在修辞上过于精巧,就反而显得艺术品味不高。“其实古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以辞害意,修辞的度要把握好。”

  除了讲述岑参边塞诗中的艺术造诣,阿来还透过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等作品来讲述了岑参作品中出现的罕见风物名词等,比如“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qúshū)”中的“氍毹”,是指毛织的地毯;“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中的“酡酥”,亦作酥酡,是古印度的一种酪制食品,第一次以汉语出现即在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中。

  在《优钵罗花歌》的序言中,岑参记述了一种他在西域任职期间见识的奇异的花,“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在该诗正文中,岑参描述该花“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阿来谈及这首诗,也再次感叹,岑参这首诗写得“真舒展!”

  熟悉阿来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到大自然中去旅行、获取知识的作家。他提到自己确确实实地找到了天山,“现场用岑参这首诗的描述进行对照一下,确认他写的花就是天山雪莲。”

  岑参在边塞工作、生活,虽然志存高远,但他毕竟也是肉身之人,也会思念家乡。在《逢入京使》中,他透露出自己这份情感,“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的边塞诗为何那么好?

  “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

  壮志满满的岑参在西域迎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写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豪气万丈的边塞诗作,记录下奇丽的边地风景,与其他诗人所写的边塞诗相比,岑参的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他的诗词中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地名风物。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曾这样评价岑参:“唐诗人咏边塞诗颇多,皆类捕风捉影。他却自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

  阿来在本场讲座中也提到,岑参的边塞诗跟其他一些诗人写的边塞诗不同就在于,“岑参不是凭想象,他是真的到过西域很远的地方,而且是去过两次,在很重要的地方,担任过比较重要的职务。”

  通过阅读岑参的边塞诗,我们会明显感受到岑参积极开朗的生活态度。他会感受美妙的民族音乐和绝妙舞姿,也会欣赏惹人爱怜、超凡脱俗的奇花异卉,更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一颗诗心。唐代诗歌辉煌灿烂,群星璀璨。但岑参依然能占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并且独树一帜,难能可贵。

  在提问环节,有一位中学生提问阿来,有些古诗词没有注释自己看不懂,该怎么琢磨里面深厚的内涵?阿来回答说,古诗词的写作内容和时间都跟现在的时代、社会隔着不小的距离,还没有足够相关知识储备的青少年读不懂很正常,“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沉浸式感受就好了,不用硬琢磨。等你长大了,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以前不懂的诗句你很可能就懂了。”

  阿来透露,在接下来的六讲里,将会讲到岑参离开西域,走蜀道来到蜀地,开启他的另外一段人生,这也将是阿来主讲“岑参蜀中诗”的核心内容。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