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
这作家,写了这山五十年,居然还没写够。“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写它历史的光荣和苦难,写它现实的振兴和忧患……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
古稀之年再写秦岭,会是怎样的体悟与发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就此采访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结合新作《秦岭记》,听他讲述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着的人、事、物、理。
古稀之年的“厚积薄发”
贾平凹是土生土长的秦岭人,秦岭一直是他的创作源泉。从《兵娃》到《商州初录》《腊月·正月》《浮躁》,再到《白夜》《秦腔》《古炉》《老生》《山本》,贾平凹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秦岭及秦岭南北。但他一直没有单独地、特意地写秦岭,他想把自己的人生体悟和阅历写出来,于是有了这部《秦岭记》。
贾平凹对秦岭的感情无比深厚,他用“厚积薄发”一词来概括了自己的写作感受。“我可以不停地写下去。”贾平凹说,“一个70年秦岭人对秦岭的感情,都渗透到里边了。”
他坦言,文学创作50多年,写秦岭不变,但怎么写变化不小。“写作品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年轻时写的作品更有激情,更优美、浪漫一些。年纪大了以后,更注重写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体悟。”
比如,在《秦岭记》里,用来写人的形容词可以描写动植物,而描写动植物的词语被用来形容城市高楼,让人读来有“意外”之感。贾平凹解释道,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了。“这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人和动物植物就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分析说,《秦岭记》中有大量关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山林动植物的描述。他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贾平凹年轻时的生机活力,但现在的叙述相对沉稳,更有境界了。可以说,《秦岭记》是贾平凹沉潜累年、沉淀半生的作品。
近60个“志人志怪”故事赋予作品独特魅力
在创作《秦岭记》时,贾平凹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笔记体小说的写法,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书里的故事,有的是他听来的,有的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采风了解到的。
从内容上看,《秦岭记》可谓是秦岭腹地的山川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介绍,秦岭是一座广阔绵延的山脉,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每一个村落都居住着许许多多的人。贾平凹一个个村落、一个个人地写,写了将近60个故事。这种《山海经》式的写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每一个故事看上去都是独立的,像一部部短篇小说一样。但站在高处看,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写了一个完整的秦岭,里面有不同样貌的人,不同地域的历史故事和玄幻传说。
贾平凹在《秦岭记》中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意象:可以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
“这也是他的《聊斋志异》,记录了他对现实人生和超越自然的一些东西的理解。”孔令燕说。然而,那些玄之又玄的神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对人间正道的坚持,比如一棵树被砍伐了之后,发生了不好的结果,“他写这些故事的目的,一是让人们多多做善事,二是保护秦岭、保护生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所以说,这部作品既是虚构的,又是纪实的。
得益于这种独特的文体,读者翻开《秦岭记》的任意一章都可以读下去。“贾平凹不是在为秦岭写旅游手册,而是像一个漫游者那样,告诉你秦岭这个地方、这里的生命的趣味。”施战军评价道。
“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
不同于大多数作家,贾平凹坚持手写创作。《秦岭记》出版之前,他给施战军寄去一本厚厚的手写复印稿,极具个人风格。贾平凹说:“人一生做什么事情,能写多少字,这都要经手的,不如用笔慢慢写。”
除了文学写作,贾平凹还喜欢写字和画画,颇有文人趣味。他认为,书法的间架结构、用笔用意等关乎审美的东西,其实和文学是一回事,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
一直以来,贾平凹始终坚持对文字的雕琢和打磨,他要求自己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不能敷衍。对于时下文学创作中出现的轻浮、调侃的文字风格,贾平凹表示自己是不喜欢的,还是希望写真诚朴实、能准确表达自己情绪的文字。“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这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东西。”他说。
用人文态度书写乡愁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施战军认为,《秦岭记》为当代作家书写故乡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是温度上的启示。许多作家写故乡时存在温度过热或过冷的问题。过热的表现为自我陶醉般的自恋型的写故乡,歌颂家乡其实是在歌颂自己,自恋式写作显得既不够慎重,也不够深厚。另一种写作则是受启蒙文学、国民性批判等的影响,作者在离开了家乡后记录故乡所存在的现象,情感态度是冷静地审视,而不是用常温自然态来面对故乡山水和人、事、物、理。然而《秦岭记》在温度上是非常恰当的。
二是文笔上的启示。有的作家在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时,故作平淡,用去掉人间烟火、趋于零度的写照去创作。这种所谓“纯客观”的态度,不是人文的态度,文学毕竟是人文的东西。贾平凹是用人文的态度创作《秦岭记》的,“他笔下的人物甚至器物、动植物都非常有灵气,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所以说,《秦岭记》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值得阅读、值得研究的文本。
“作品和读者”好比“水与容器”
贾平凹用水和容器比喻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水放在圆的东西里面,它就是圆的。作品是需要读者读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阅读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因此,贾平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一定要变成自己生命的必需品,像吃饭一样,你不吃就不行的。”如何阅读也是一门学问,贾平凹认为,阅读要有自己的审美,而不是拿起书念过去就是阅读了。“《秦岭记》要慢慢地读,慢慢地体会,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