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老人把博大的爱心献给了一代代小读者,她生前曾一再寄语儿童文学作家们:从事儿童文学,“必须拥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慈母的心”。“儿童文学,应该给世界爱与美。”“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这些教导,被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奉若圭臬。
梁晓声先生是大家公认的一位富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晓声近些年能俯下身来,为小孩子写了不少童话故事,也显示了这位“兴风狂啸者”内心深处的母性与童心未泯的一面。或者说,他的儿童故事创作,也是他人道主义情怀的一部分。
“梁晓声亲子半小时美绘本”是他的儿童文学新作。与2019年出版的“梁晓声童话”系列相比,该绘本更偏向低年龄段的幼儿,是一些温馨的、饶有童趣的“亲子故事”。
亲子故事,通常是由爸爸妈妈讲给幼小的孩子听的。这意味着,写故事必须要用小孩子听得懂的“浅语”;故事线条应该越清晰、简单、明快越好,不必旁逸斜出;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上,最好还能带上一点“复沓”和“接龙”的趣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辘轳体”,这是一种既符合小孩子阅读和期待心理、也是绘本故事里最常见的一种饶有“翻页”带来的惊喜和童趣的叙事方式;如果还能有一些简单适当的亲子对话,特别是对儿童生活日常所见的小动物叫声的模仿等元素,那就更增添了让小孩子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故事里、达成亲子互动效果的乐趣。
用这些不成文的“标准”来看待晓声的这套亲子故事绘本,我觉得,《一天上午的声音》是写得最为完美、几乎无可挑剔的一本,亲子趣味性、儿童教育性、浅语艺术性,三者水乳交融。
浅显的故事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浸润着作者的苦心孤诣。所谓幼儿文学的“文学性”,就应该是这样,你看不见它,但它们又分明存在,都融化在了饶有童趣的浅语故事细节里。这个创作例子,也可以给儿童文学同行们带来一点思考: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应该是一位文学修养深厚、心地仁爱纯净、语言干净精妙的文学家,而不是“降格以求”。
这些童趣盎然的故事里,都蕴含着作者润物无声的“文心”:那就是要用一种健康、健全、清晰和明亮的价值观,对当下“新孩子”的人格养成,起到润泽、引导与塑造的作用。这与晓声一直在呼吁我们的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要具有塑造一代“新人”的理想和责任,是一脉相承的。
晓声给小孩子们讲故事,是很懂得小孩子心理的,所以,故事里会出现一些看似是“打岔”的语言,例如:“什么?已经讲过了?让我回忆一下,对对,的确讲过了,但那次讲的是一只小黑兔的故事呀!——它的朋友们起先叫它‘黑骏马’,后来叫它‘葵花王子’是吧?”这种故意的“打岔”,让作家自己也参与到故事里,既增强了讲故事的“现场感”和“亲和力”,其实也是在鼓励和满足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渴望参与的心理。
晓声受俄苏文学影响甚深。俄罗斯文学界都知道一根“绿树枝”(有的译成“小绿棍”)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5岁时,他的大哥尼古拉告诉他说,世界上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写在一根绿树枝上,就埋在他家庄园附近的田野上。只要谁找到了这根绿树枝,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了。这个绿树枝的故事,让幼小的托尔斯泰从此心驰神往。寻找那根神奇的绿树枝,不仅成了托尔斯泰童年时最喜欢的游戏,也成了他一生的使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毕生都在寻找那根能让人们摆脱贫穷、疾病和仇恨的绿树枝。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美,也很单纯,非常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但是故事的内涵和情怀又很博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在小孩子的幼年记忆里插播绿树枝的人。我们所写的每一篇文学作品,如果能像小托尔斯泰心目中的绿树枝一样,让孩子们心驰神往,愿意付出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它,那这篇作品就拥有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我感觉,晓声为孩子们写故事,也像是在童心的田野上埋下一根根绿树枝。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