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研读之首选 古籍整理之力作
洋洋12册、580万言的点校本《汉书补注》,从1983年启动项目起到整理出版,先后历时二十余载,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不仅《汉书》本身成为考释的对象,对《汉书》的研究整理也自成专门之学,非专研的功夫不能尽悉。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汉书》的注释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订的需求。
王先谦积三十余载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撰成《汉书补注》。这是继颜注之后的又一集大成之作,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超越颜注的成就:首先,它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其对《律历志》、《天文志》的补疏填补了颜注的缺遗。其次,《汉书补注》虽继承了颜注,但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堪称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将《汉书补注》列入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学力深厚的教师,以光绪二十六年王先谦虚受堂刊本为底本,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汉书补注》整理的最大难处在于,该书引证极为广博,很多地方涉及冷僻的专门学问。如《天文志》与《律历志》,不求甚解则断句为难。为此,一批学者默默耗费了大量心血。
(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