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追求转向业余爱好 90后离文学有多远
1月21日,上海,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60名一等奖获奖者产生了。在最后的复赛中,等在考场外的家长们黑压压一片,丝毫不亚于高考时的盛况。
“我希望并且相信,‘新概念’作文大赛日后将成为这些孩子心中一段美好的记忆。”《萌芽》杂志社主编、被外界称为“新概念之父”的赵长天这样寄语。
在过去的十年里,“新概念”大赛成就了一大批“80后”青春作家群体。但饶有意味的是,今年这些脱颖而出的更加年轻的佼佼者,却鲜有当作家的理想,并且拒绝“文学青年”的称呼。
这些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代年轻人,内心深处还有文学梦吗?对他们而言,文学梦究竟代表着什么?
“文学青年”是否带有嘲讽味道?
从5万多份全国各地的来稿中胜出,在复赛中完成《你不可能在乎的声音》的命题作文,经过知名作家和大学教授的品评,最终得到权威的认可。第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无疑聚集了一群有写作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
赵长天认为,参赛的年轻人有文学素养,热爱写作也写得不错,他们是一群名副其实的“文学青年”。
但是,参加考试的中学生却对于“文学青年”这样的头衔避而远之。
“不不不,我不喜欢别人叫我‘文学青年’,这个称呼带着一点嘲讽的味道。”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的夏克勋连连摇头。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三的刘传升态度更为坚决:“我不是什么‘文学青年’。我是理科生,我将来上大学也想要读理科的。”不过,他也不能否认,当成为江西省唯一一位进入复赛的选手之后,同学们夹道欢送“壮士出征”的场景,还是让他小小得意了一下。
不过,就是这群不喜欢被称作“文学青年”的人,在考卷上却留下了鲜明的“文学痕迹”:他们讨论叔本华,注重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品位,以洛丽塔来解读“大师与少女”之间的情愫,用“待斩的鹅”来描写青春期男生发育时的复杂情绪,给一百年前的梵·高写信……
“无论是语言上还是题材上,感觉都比我们当时的要好。”曾经是“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而今成了大赛评委的青年作家张悦然这样评价她所看到的作品。不过,“作品对于社会大话题的关注几乎没有,写作的‘格局’还是比较小。”赵长天说。
冯永峰是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长,开创了北大诗歌节。即便是当年的文学“风云人物”,说到“文学青年”,还会变得敏感:“你是觉得我幼稚吗?现在很多人认为,‘文学青年’和‘幼稚’是画等号的。”
[NextPage]
“文学青年”的内涵从上世纪80年代的神坛上滑落,掉入“90后”的质疑和冷淡,成为触动敏感神经的历史符号。
从单一繁荣到多元表达
每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参加。如今,比赛后,他们第一时间做的事,就是相互交换各自的博客地址,以便将来到他人的空间里去“踩踩”,看看别人的文字,表达自己的主张。而博客之外,在“创新作文网”BBS的网络平台上,年轻人则时常聚集讨论一些和文学相关的话题,自由发稿,接受同龄人的品评。
“文学梦就在这里。”《萌芽》杂志社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其纲认为,“文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文学氛围并没有淡,而是以年轻人更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可以从其手机短信、欣赏的电影台词、歌词或者不断更新的个人博客中看出来,这些地方都有‘文学因子’的存在。”
本届比赛复赛后,学生们普遍的反应是,如果面前不是一支笔而是一台电脑的话,也许会写得更顺一些。
这仅仅是现代写作方式中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个数字:作为国内最大网络原创文学网站的起点中文网,集中了1500多名业余的网络作家,原创文学总字数120亿,每天新增3000万字。而“天涯”文学社区每天也是人头攒动,某个作者的一部作品下面,通常会跟着一大群忠实的“粉丝”,他们随时关注连载进展,提出意见,把自己的生活素材提供给作者进行下一步创作。
“这是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创作状态。”赵长天说,“工具的变化会对文学样式和创作内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这种实质性的影响,也体现在学校文学社团的变化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医药专业大四学生周圆是学校文学社的积极分子,她说,文学社和其他体育类、经济类的社团相比,无论在经费上和活动组织上都比较弱势,社团平时一个月活动一次,讨论一下读书心得,或者邀请一些教授来开讲座。这与20年前的北大诗歌节的轰动无法相提并论,和30年前人人读北岛、读舒婷、读顾城、读海子的盛况更是相去甚远。传统意义上的神圣的文学梦,开始栖身于平凡个体的日常生活。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首任社长和主编的李其纲,谈起今昔的强烈反差非常理性:“当年是‘单一的繁荣’,现在是多元的表达。现在文学表达的出口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分散。”
从职业追求转向业余爱好
当年因“新概念”成名的张悦然、郭敬明等,后来成为职业作家,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不过,如今,新的获奖者对于走职业化的写作道路并不趋之若鹜。
魏雪娟特地从安徽赶来陪考,她表示只是希望女儿在高三繁重的课业中抽身一两日。“我女儿非常喜欢写作,有灵感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她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上都拿过奖。不过,她只是希望把文学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来培养。她是高中理科重点班的学生,今后上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来攻读。”
也有很多希望在写作上有长足发展的学生。安徽省泾县中学高三的方慧说,她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作家,不过,她也会考虑从事一些编辑、记者之类和文字有关的职业,因为毕竟“对着约稿单却写不出东西的作家,日子很难熬”。
即使已经成为职业作家的张悦然也表示,参加“新概念”给她带来两个益处:一是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读者,二是帮助她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大多数参赛者来说,后者的意义更大。
事实上,在一届又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大批有着文学潜质的学生被发现。但是他们中后来选择理科的不在少数,而最终成为专职作家却是少数。
学者余秋雨在日前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谈道:“文学不是一种职业,文学其实是一种素养。”
对此,赵长天认为:“文学是人学。最好的文学本质上是业余的,这才是完全自由的文学。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有文学修养,这样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丰富和通达。”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文学更重要的功能是丰富一个人的心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文学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人塑造自我精神世界、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力量。
(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