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关于《小批判集》

2008-08-14 21:22:58来源:文汇报    作者:

   

作者:郜元宝 

    很早就认得“批判”这两个字。见高年级同学在大纸上写毛笔字,便无师自通,晓得他们又在“批判”了。不久自己也得了机会“抄大字报”,就是把同学们写在练习本上的官样文章用毛笔誊在比饭桌还大的白纸上。迄今为止,气味闻过不知多少,但那浓郁的墨香,纸张的气味,给我的刺激似乎更强烈,更持久。感谢这气味,它让我领略到人生的热烈,尽管后来才知道“大字报”的厉害,弥漫全国的“大批判”更不是闹着玩的。
   
    时间无情,几十年一晃,“大字报”啊,“大批判”啊,都水过无痕,连“批判”一词也快要陈旧得不再被人使用。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当初把这个词从德国人那里借来时的本义,更渺茫得很。这大概也属于中国人“误用”德国哲学的一端罢?
   
    遥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黑格尔、康德诸哲人多少闳放。他们似乎觉得离末世尚远,自居于丰盛安稳的历史中央,前既见古人,后也可望来者,所以心无旁骛,元气淋漓,一出手就是“绝作”,而最得意之作,无疑就是思虑人类精神活动以及从精神活动出发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奥秘。尽管这奥秘决非他们所能解开,但解密过程中迸发的精神火花——也就是批判的火花——确实绚烂。不像现在,到处都显出末世光景,什么都不认真,只等最后时刻降临。德国式的精神抖擞缜密剀切的“批判”固已绝迹,就连荒谬狂热的中国式盗版也无从产生。打躬作揖,你好我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坐地分赃,闷声发财,成了最大的哲学。谬论公行,指鹿为马,黑白颠倒,俗不可耐,更是家常便饭。
   
    怎么办?微尘如我者,也只能在混乱的街上陪假先知们蹒跚而行,偶尔学阿Q掷出几粒不满的小石子,表示还不肯一起沉沦。故将2004年以来(有几篇在这以前)专门骂人以及虽然不骂但好歹也放了几根骨头在里面,至少是歪着脑袋做思考状的文章集在一起,预备出版时,就美其名曰《小批判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叫《撼树集》也蛮好,但货色就这些,称名固非小事,过于计较便很无聊。其实叫什么都可以,白纸一张作为封面也不是不行。聊胜于无,就姑且用了这个名字。
   
    也有例外。评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那篇,曲终奏雅而已,但也放进去了。一本书弄得太整齐便不免滑稽。再说“小批判”者,并不整天批判也。偶尔消极怠工或竟不批判,也与事实相符。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