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读《扒着门缝看历史》

2008-07-24 13:09:59来源:文汇报    作者:

   

 作者:杨林成 

    读史可以明志。这些年,历史话题成为一个热门,电视上开设讲座,影视中热播古装戏,报纸上设有专栏、出版社争出专著。从先秦的孔子、庄子,到明清的皇帝老儿、文官武将,不一而足。虽然大都是“浅阅读”,毋庸置疑,它们对普及历史文化,功亦有焉。徐世平的《扒着门缝看历史》,亦可视为大潮中之一涓细流也。
   
    徐世平本来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公干之余,为“充实自己”计,广泛涉足史籍,谦逊地名之曰“扒着门缝看历史”。“看”了之后,遂有这本读史观感。它的最大的价值,也许是其中提供的历史资料。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诸如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北洋军阀中的冯国璋、王士珍,这些“熟悉的陌生人”,一直以来,在一般人印象中,原本是面目模糊的,甚至是脸谱化的,形象是干瘪的。徐世平对这些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寄以理解之同情,广泛搜集有关他们的文献、评论,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超越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聚焦到历史人物的个人际遇与人生选择,体味他们的坎坷命运与复杂遭遇,“以自己的感受,去揣摩古人的心态”,力图重现人物的鲜活性情与历史底色。
   
    “偷窥”是一种乐趣。这些零星的读史札记中,有些篇什,征引历史亲历者的回忆,颇能满足人们的“偷窥欲”——窥探历史底牌的一种欲望。周氏兄弟为何失和?《周作人之昏浊》一文中提供的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回忆,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弥足珍贵。王国维为何要“自沉”,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为满清殉情;二是烦乱家事友情;三是学术追求的苦闷。徐世平在“王国维自沉之谜”一文中,一一予以陈述,且有精辟之分析,文中所提供的王国维之女王东明的回忆,入情合理,说服力强。民国闻人冯自由,因家庭关系,与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过从甚密。《冯自由之<革命逸事>》中披露的冯自由童年加盟革命党的情节,以及孙中山的爱好,读后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生发“原来如此”之慨叹。历史的生动,有时竟是超出后人之想象。其他如“忠王李秀成之不忠乎”,“刘墉何以官居高位”,“成仿吾笔伐鲁迅之公案”,等等,释疑解惑,胜义迭出。
   
    书中所论的历史名人,或多或少地是有些争议的。作者不人云亦云,而是有所思考,有所坚持。他敬重陈寅恪,在《感悟陈寅恪》一文中提及,大师所倡言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为作者所激赏。翻阅这些读史观感,立论持平公允,敢于拨乱反正,岂非是在实践着大师的倡导?
   
    对那些没有大段时间去阅览历史原典、追寻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众多读者来说,书中的这些札记,无疑将会使他们获益匪浅。徐世平是有一批拥趸的,这从他博客的数百万点击率可得以印证。对于喜欢阅读历史的朋友,该书是不会让他们失望的。当然,因为是“扒着门缝看历史”,视野难免有限,一些文章的主观性就在所难免,然而这并非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个性化的追求的必然。本身不是学术研究,故亦不必以严谨求之。徐世平从这些人物命运中所“看”出的“修身治世之道”,无疑会成为读者朋友的一种思想资源。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