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评长篇小说《捻军》的人物、语言

2008-06-15 11:21:43来源:文学报    作者:

   

作者:贡发芹  

    人们对捻军知之不如太平天国,其中——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真实地反映捻军历史的文学作品太少,而上海青年作家史清禄的长篇历史小说《捻军》,可谓填补了这项空白。作为全景式反映捻军起义的《捻军》,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精心构思故事情节,着力塑造历史人物形象,语言充满当地乡土气息,再现了捻军起义的宏大战争场面,带领人们走进晚清时期鲜活的历史画面。小说《捻军》的历史史实,晚清官场礼仪,特定社会环境,人名字号,乡俗习惯,徽班社戏,行营会哨,山川河流,自然现象,地理风貌,都非常准确无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才情,经得起史学界人士的推敲,值得文学界同仁细细品味。我读完长篇历史小说《捻军》(第——部),倍感真切!这里,就小说中的人物和语言,我谈些自己的感受。

    一、人物形象鲜活,个性独特,栩栩如生

    小说《捻军》成功地塑造了捻军大趟主、大汉盟主、黄旗捻军总首领张乐行;捻军二大趟主、副大汉盟主、黄旗捻军副总首领张敏行;捻军军师、白旗捻军总首领龚得树;红旗捻军总首领侯士伟;蓝旗捻军总首领韩奇峰和首领刘永敬、任乾、任柱、刘天福;黑旗捻军总首领苏添福和首领冯金标、李月、王贯三;黄旗捻军总首张德才和首领芦老照,捻军女捻首领杜金蝉、张刀姐,捻军黄旗童子军首领张禹爵、张宗禹等众多可亲可敬的捻军英雄形象。塑造了其他类似捻军起义组织首领陆遐龄、苗沛霖、李昭寿、薛之元和太平天国北伐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生动形象。塑造了朝廷官员周天爵、曾国藩、李鸿章、吕贤基、袁甲三、福济、和春和地方官员祝垲、宋维屏、孙椿、郭士亨、王启秀、何桂珍等众多令人愤恨的官吏形象。塑造了牛庚、桑殿元、孙立阶,王照琼等许多让人不齿的恶霸形象。

    整部《捻军》(第——部)有名有姓的人物数百人,没有名姓的人物也有数百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丰满的,有血有肉,富有立体感。张乐行是淮北涡河一带闻名的“大善人”,他性格主要通过无偿帮助陌生人苗沛霖代赔打碎花瓶,周密策划打捎吃孙立阶大户,耐心处理刘永敬傲慢挑战,巧妙夺取蒙城县衙洋炮,慷慨资助李昭寿回河南老家起事,善于听取龚得树等人进言,机智识破蒙城知县的诱捕,视捻子朋友为兄弟姐妹,为让饥饿乡民活命不怕惹恼官府,遇事认真思考不急于表态,看问题综合大家意见,时机成熟水到渠成时才果断聚捻装旗起义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心地善良,乐得解衣推食资助别人;疾恶如仇,敢于挺身而出扶危济困;沉着稳重,遇事不慌不忙进退自如;胸有城府,平时喜怒哀乐从不外露;足智多谋,善于应对处理复杂矛盾;勇敢善战,开仗身先士卒誓死杀敌。这些都是通过故事、事件、细节、语言、行动刻画出来的,真实可信。
 
    二、乡土语言贴切,符合身份,原汁原味

    小说是语言艺术,靠语言来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典型,靠语言来叙述故事情节,交代事件过程,描绘自然景物,概括社会现象,语言是构成小说的第一要素。小说《捻军》使用了皖北淝水、涡河流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故事发生的特定地点:“亳州和蒙城有个交界的地方叫雉河集,雉河集紧靠涡河,所在位置距亳蒙各约百里之遥。在涡河流域内,雉河集的名头也算得上是个响的。集上的几条街,要数前街和后街最热闹。前街有粮行、盐号、糟坊、酒楼和文庙蒙馆,后街有洋货铺、宝局、土栈、木楼和贩卖人口的人市行。在普济桥边,还有座老古建筑,石板横额上刻着‘山西会馆’。”这段语言贴切生动,再现了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特定社会环境,这个地方是小说各色人物主要活动的地方,富有生活情味。

    作者非常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小说对晚清时期淮北涡河流域人们生产生活、经商贩运、交往流动、入捻结社、家长里短、生老病死、官场陋习、百姓苦难和斗换星移、沧海桑田、时事变迁、民族矛盾作了详细的刻画,富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这些主要得力于作者二十多年的执著努力。为了进一步了解捻军,作者多次按图索骥、寻根溯本,去捻子家乡亳州、涡阳、宿州、蒙城、寿州、商丘等地,收集捻军文物,与田野冬闲的捻子后代们,在场角檐前笼袖曝日,家长里短倾谈为乐;大量时间花费在诞生“老庄”的涡河流域的“粗糙贫薄、衣饰华宇”的“捻军研究”上。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作者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但凭着对捻军历史的深厚研究和对当地生活的亲身体验,通过长期努力,充分了解了捻军发祥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小说《捻军》使用了经过提炼加工了的纯正的乡土语言,原汁原味,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