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龚静的药味与琴声

2008-06-15 11:20:23来源:文学报    作者:

   

作者:沈嘉禄  

    敏感与细腻是女性写作的普遍特点,如果带一点狂野和痴迷,最好还有铺天盖地的倾诉贯穿始终,高潮突如其来地掀起,又莫名其妙地消退,那么就更容易引人注目了。麦卡勒斯和杜拉斯都是这种类型,她们靠这套路数征服中国读者。要说张爱玲有异相,也因为她很擅长、很自恋地赋予角色这种性格。当然,就今天的上海女作家而言,胜在感性与敏锐,以及对城市文明的独特感受及解读。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后一点,造成了这一群体在观察点和价值观上的分化。总体而言,上海的女作家自觉继承了新文化传统,她们在倾诉风格上更接近曼斯菲尔德和伍尔芙。

    龚静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女作家,我与她见面晤谈的机会不多,但印象匪浅。这种印象还多少带有主观色彩:碎花细布的中装,含蓄而谦和的微笑,细声细气的言语。她钟爱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发出时尚的尖叫,而是无语的沉醉。她戴金属细框眼镜,那道躲在镜片后面的目光,散闪着三十年代大家闺秀的沉郁韵味。

    这次,她写了一本《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我收到她的馈赠后,一直放在床头柜上,断断续续读了小半年。读《帝国政界往事》,读《马未都谈收藏》,读《万象》,都是一个晚上收工。而龚静放的是慢镜头,一格一格展开城市风情画面,那种浅棕色的画面。

    书里的每个字都是她的生活观察与体验,大学宿舍、新式里弄房子,不算太远的郊区。她记录的生活片断与我的经历有些重叠,让我倍感亲切,但每个人被迫或无意中收纳了自己的“那一天”。彼时,寻常生活折射出时代的刺目光焰,让人不堪回首。而今天,我们在往事面前常常假装心平气和,希望通过抚摸印痕来证明强大。其实,刚转身就水迹漫漶的日子仍然不堪回首,我们失去很多。

    于是,龚静才会怀念有些性格缺陷的芳邻,才会怀念萍水相逢的同窗,才会怀念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的壮举,才会怀念腌了一个夏天的酱黄瓜。当然,这种回忆文章今天经常见诸报刊,仿佛是星巴克里一杯卡布其诺的衍生。而龚静不同,虽然她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贵的是在字里行间充溢了对凡人小事的欣赏,对人间小温的感激。那种由人及己的感悟和关爱,即使被抹上一笔浅灰色的忧伤,也压得住商品社会的大红大绿。

    从她以往的文章里,我略知龚静玉体微恙,不免求医问药,她对岐黄药性的知晓与解说,是带了很深感情的。她也拜过名师学琴,弹得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想象得出,卷帘前焚香抚琴的剪影,在雨后海棠的映衬下,自有相对青山的妩媚。这也使她的文字,捎带了一丝药味和一缕琴声。辛香的药味弥漫在记忆里,渐渐滤去了苦涩,知恩图报的用意则沉淀在药罐里。虚怀若谷的焦桐古琴,则以不事张扬的音量、宽广如海的音域,偏宜静水斋的独白。所谓高山流水,多半是文人的向往罢了。

    那么,我的读书心得最终落得个猜想。遥看那西窗下的龚静,浅露躲避骄阳的含羞,于一低头中自成芳华,不与牡丹争宠斗艳,倒也清香溢远。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