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本书,为你打开感受秋雨的另一扇窗

2008-06-10 20:44:40来源:文学报    作者:

   

 作者:万文娴    

    ——读栾梅健先生的《余秋雨评传》

    屈指算来,余秋雨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发行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初时,伴随着《文化苦旅》这种新式散文而来的是一片热情洋溢的叫好声,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余秋雨如日中天之际,学界对他的评价却陡然跌入低谷。先是针对余文中的学术“硬伤”及写作范式的批评,继而又掀起了对余秋雨在文革中表现的揭露和清算。若干年过去了,当初的批评热潮已经逐渐冷却,当事人也都回到了应有的理性状态。栾梅健先生的这本《余秋雨评传》就试图在硝烟散尽的今天,摒弃当初非理性的意气之争,客观冷静地回顾一下这段众说纷纭的学界论争。

    《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的成名作,影响甚大,无论批评界对此书作何评价,我们都不能无视它在当时所掀起的轰动性效应。正如栾梅健先生在书中所说“《文化苦旅》中既没有不堪入目的色情描写,也没有耸人听闻的黑幕报道,一部仅仅只是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呢”?的确,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他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见解,认为《文化苦旅》的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三方面的出色手法: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以及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言,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因而,他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并将这种体验与回忆渗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在他的山水文化中,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氛,这种悲情,源于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所走过道路的探寻与感悟,当这种萦萦缠绕的感伤不断升腾时,读者从中就会体味到极大的阅读美感。余秋雨的“悲”来自于两个方面——当他为风雨中飘摇的天一阁痛彻心扉的时候,当他在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庭院中眼见“官场寒暄、市井嘈杂、小人哄闹”的时候,当他只能默默凝视王道士的背影而无能为力的时候,他看到了中华的古老文明所难以挣脱的历史宿命;当他看着苏东坡“从监狱里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时,他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人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悲剧。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悲情的人文关怀,构成了余秋雨散文低徊伤感的主要因素。
 
    对余秋雨散文中剧场意识的分析是这本书的独创之处。栾梅健先生指出,余秋雨在创作散文时,不自觉地把积累多年的戏剧创作手法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文化苦旅》一书呈现出了明显的戏剧性表现。和一般的文化史学家相比,由于在戏剧方面有着长期积累和熏陶,余秋雨的思维当中很自然地比他们多出了一个舞台和剧场。在这个舞台上,余秋雨形象地展现出了许多遥远的人物和抽象的景观,文化和历史在他那里也就成了一幕幕真实而具体的生命场景。套用杨朔“把散文当诗写”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余秋雨是在“把散文当剧本写”。《道士塔》就向我们鲜明地展示了他“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戏剧才能。史学界有关王道士的资料是非常粗疏的,可就是在这些简陋框架的基础上,余秋雨凭借着他在戏剧方面的深厚功力,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一段令人扼腕的真实历史。在余秋雨的笔下,原本形象单调的王圆箓鲜活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目光呆滞、一副畏畏缩缩的神态,一脸憨厚的笑,土布棉衣,一支旱烟管。当他为洋买主送行时,画面在这里定格了:他深深地鞠着躬,口中还念叨着恭敬而可笑的称呼,目送着装满国宝的车辆渐行渐远,“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大幕落下之际,斯坦因“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此时读者的心情也由愤怒、震撼转向了深层的反思。余秋雨就是这样将他身上所蕴藏的戏剧天赋融入了散文创作之中,使读者得以身临其境,在他精心构置的“剧场”中感受他的散文。

    余秋雨的散文是大气的,大气的散文不仅仅体现在思想的纵横开阔上,而且也体现在语言的兼容并蓄、灵动典雅上。他的语言,有时简约明快,通晓明畅,朴素自然得毫无雕琢之感。《牌坊》的开头就写道:“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这里17个分句,用的都是跳跃感极强的短句,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活泼感,看似随意的语句,读起来却有极富韵味,很是让人惊叹。但有时候他的语言又是典雅华丽、浓墨重彩的,文字被他装扮得流光溢彩。他描写沙山,“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余秋雨就是具备如此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将两种风格的文字融合在自己的散文中,而且绝没有碰撞冲突的不协调感。

    经过了多年的风波之后,对于余秋雨的学识、为人的争论也暂时告一段落了。虽然当初批判他的文章中不乏哗众取宠者,但余秋雨的散文也不是毫无纰漏、无懈可击的,只要不是将这些问题简单化和妖魔化,喜欢或是不喜欢他的读者期待他作出反省都是合理的。但作为一种文化散文的尝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新的探索,余秋雨毕竟是成功地开创了一个先河。仅从这点而言,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到底,将他所有的成就都抹杀掉。至于众人指摘的“文革”问题,事隔多年,也许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期待余秋雨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