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桂森
王庆松在现场创作《同一个世界》
采访者:张桂森
受访者:王庆松
一个炎日高照的夏季午后,798白盒子艺术馆门口聚集了一帮拍摄组的人。好多游客路过时都忍不住问到:“这里面是在拍戏吗?”在白盒子正门往里的展厅墙上竖着一块巨大的黑板,沿着黑板对角线的位置,现场搭建了一架通往最高处的铁架梯子,板上五颜六色的涂鸦了各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logo。两旁的脚手架上的工作人员挥着汗正打着大灯,强光的热量让白盒子空间内部温度高达35℃以上。灯光下迎面走来了一位头发稀疏的中年男人,穿着背心和花色沙滩裤,脚踩人字拖,指挥着现场。这当然不是在拍“火云邪神”的戏,记者很快认出那标志性的发型只有艺术家王庆松才有的。打听之下得知,近来少在国内展场露面的王庆松正在实施新作品《同一个世界》。本月21号,艺术家王庆松将在白盒子艺术馆带来他的个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用摄影偷偷摸摸地看这个世界
张桂森:首先很有幸在现场看到您正在实施这个作品,先介绍下这次和白盒子艺术馆合作的缘起?
王庆松:缘起是孙永增馆长本身也想做,想做一些有意思好玩的东西。本来原则上今年我在国内是没有计划做展览的,因为国外有三个美术馆的个展,所以国内原本是没有计划的。刚好这次和金秀炫(白盒子艺术总监)通过几次交流,就加了一个缝,抽时间插进一个展览。
张桂森:您这次展览会展出几件作品,是怎样的一个架构?
王庆松:整个展览的名称是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这是“同一个世界”,“世界”就是你看到这个全球500强的企业品牌,“梦想”是把这个擦掉以后再拍一张关于各种世界有名的大学,这两个是一件作品。这个主题当然也跟奥运会有关系,我一直想奥运会这个主题有点儿意思,它让我们“统一思想”,在世界上都是像大家庭一样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可能是大家庭。我对这个本身是想做一个反思。
张桂森:黑板上这次看到的是五百强企业的logo,刚才讲的那组关于名牌大学的作品实施了吗?
王庆松:那组是明天,如果今天底片拍得没有问题就擦掉,马上写大学,所以很紧张,因为要在21号开幕,很紧张,要加班的。
张桂森:这个黑板展出的时候会有呈现吗?
王庆松:黑板展出的时候,“大学”会有呈现,当然观众过来了是可以随便写的,他们也可以改,他认为哪个大学更好一点,都可以随意更改。
张桂森:还有其他作品吗?
王庆松:还有大概五件照片,原来的作品,还有08年上海双年展的雕塑。
张桂森:其他作品的选择跟这个展览有什么样的结合?
王庆松:肯定都是跟社会发生关系的一些作品,跟社会、现实的关系,这也是我关注的问题。因为中国13亿人,人的每个动作都是一个事情,哪怕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大家统一做一个很鸡毛蒜皮的事情对整个中国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世界有很大影响。因为人太多,不管是好事、坏事、矛盾还是怎样,很多事情都会有考虑进去,这个是我一直在关注的。
张桂森:您之前很著名的作品《跟我学》也有运用到黑板,这次算是第二次尝试吧?
王庆松:因为我觉得中国很喜欢这种东西,包括看小广告,到处的牛皮癣的小广告。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实际上很多大企业在这一方面是垄断的,他们可能把很多墙面、重要的地方都“占领”了,花巨大的钱去占领这个地方。很多五百强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很多人也不知道,logo可能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并不知道它生产什么东西?一个logo生产的吃喝拉撒全有,可以把世界全包括进来,大企业什么都干,这是一个很垄断的五百强企业。我一直对这些有一些怀疑,品牌意味着价格。
张桂森:你最早是是川美油画系毕业的,为什么多年来一直采用摄影来表达您的艺术观念,而更多时候不采用油画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材质去表达呢?
王庆松:我们去考美术院校之前,一直希望国油版雕这种传统的行业是艺术家的一个行业,当时是不可能选择摄影的。但是后来发现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像我们所谓的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特色我们看不清楚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我们是看不清楚的。很多方面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在很多方面比过去的社会主义还要“严”,本身是一个很奇怪的特色。我们说是一个“特色”,这个东西我有兴趣。来北京之后,从湖北荆州一个相对传统的小城市到北京大城市,发现两个世界是不一样的,荆州相对是地方性的,北京相对来讲是世界性的城市,很复杂,每天在变。这个时候对我来说,虽然很喜欢绘画,但是觉得绘画的表达远远不如摄影来得这么“现实”,它是有纪实性、现实性。所以从96年我就放弃了绘画,觉得摄影是更有意思的一个传达媒介,现在也是一个图片的世界,智能手机也普及了,门槛也没有了,图片的传播比以往来得更大更广。摄影比较适合我去记录中国特殊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摄影来得更有意思,或者对我来说更容易准确一些。
张桂森: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演变,图片信息相比过去几年还要来得更发达,尤其像手机端的图片信息比以往更加密集的扩散在我们周遭,对你来讲,对摄影的思考会有一些什么变化?
王庆松:摄影手段我觉得没有特别的变化,因为我觉得个人反映是一种纪实,对社会的纪实。我一直强调摄影的手段不是特别重要,现在一个摄影的说明书能够解决问题,随便买一个相机,说明书告诉你怎么怎么弄,很简单。摄影手段在这个社会上显得越来越廉价,我想摄影它记录的过程中,记录本身取决于你是有一种自身的角度看待社会,这是相对更重要的。所以我更看重随着社会的变化,去看社会本身的内容。其实我个人一直强调,我觉得我不是做艺术,我更希望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一个社会的人。尤其在摄影,摄影的本质就是一种记录。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摄影手段就不太重要了,随着科技门槛的降低,这个时候手段显得越来越廉价。我永远偷偷摸摸地在看这个世界。
张桂森:您谈的这种纪实区别于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吧?
王庆松:对。因为我觉得在摄影没有发明之前绘画承担了很多记录性,有些绘画承担了记录性,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它是用绘画记录的一个方式。当然绘画记录也不是说真的找一些人去摹写,这种纪实是一种功能性的,功能性是一个大的现实主义,是纪实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革时期或者是延安时期很多创作都是纪实性的,长征的时候不可能拍很多东西,就要靠绘画创作。所以我想我是找到这种方式,至少是一种“记录”摄影,而不是通过抓拍的新闻纪实摄影。你看到各种现象,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在画面中产生一个大的整体对社会一个真实的记录,从这个角度它是纪实性的,包括这种态度相对来说是一个忠于事实的态度,只不过说自己用什么手段不重要,只要反映出真实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一种记录。同样一幅作品《开国大典》不停地换人,但是每个都是真实的,至少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更强调这种东西,不是说一定要去抓拍,抓拍是另外一种东西,更像随意性的。
如果我去拍神经病院,我会希望把一个神经病院多少年来的变迁集中在一件摄影里呈现。在传统摄影中可能拍二十到三十年,而我会分析二十年、三十年是怎样的,查大量的文献资料,基本上把真实性反映出来。摄影我挺忌讳系列性的,好像系列是比较有特长的,或者是它专属的,很容易的,从各个角度、侧面去反映,拍出很大数量的系列。我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浓缩在一个压缩饼干一样,里面什么都有,有肉也有青菜,有各种因素,但是展开以后可以做饭,几菜一汤都有。希望这种方式传达出来,因为人也没有时间看一个系列一张一张地去看。
数码时代的摄影危机
张桂森:您刚才提到国外展览的部分,能否做个剧透?
王庆松:在国外的美术馆都希望你做一个现场,韩国大丘美术馆有个个展,会有一些原来的作品,也有一个大概两三米的空间做一个很喜庆的,跟生活有关系的现场,现场是不一样的。9月份是大丘,10月份是美国一个美术馆的个展,主题是关于夫妻俩像结婚洞房似的一个小的场景。因为美术馆时间排期都很紧,在美术馆里边很难花很大的精力,不像自己的工作室,有一些拍摄可以放一年时间,但在美术馆空间里是不可能的,大部分相对来说操作上更容易、更简单一些更好。
张桂森:作为一个亲历者,如何看待近十几年的当代摄影的一些阶段性的高潮和低谷呢?
王庆松:从我个人来讲,我想当代摄影发展最好的,最有吸引力,也是最受人关注的时代,应该是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左右。这段时期是高峰,不仅是国际,在国内也是这样。那个时候做的人少,当代摄影一下子非常受人关注,基本上每拍一个作品,人家都会问下一张是什么。2000年之后,很多艺术院校开始有摄影专业。前两天有人请我去当大学生摄影评委,我也想了解了解,对方告诉我之后我非常吃惊。差不多有一两百所大学都有摄影系、摄影专业,高校组稿的时候大概有700所高校的人投稿,这是非常庞大的系统。
2000年之后跟这个有关系,院校有摄影专业、摄影系,再加上摄影门槛的降低,原来拍旅游照片或者是随便拍一个家庭照,也开始从事摄影行业,这样就造成摄影大量的普及。2000年之后摄影市场开始慢慢地发展,尤其是2005年之后摄影市场慢慢起来,到近几年摄影市场起来以后带动很多摄影的环境。有学生跟我说他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猜一些摄影作品价格是多少钱?老师会告诉学生:你看摄影能卖到这个价钱。所以教育上也有市场化的问题,造成中国一大批学生从事摄影,从事多了之后明显摄影这几年停顿了。在西方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现在很好的摄影作品,还是九十年代出来的那拨人,现在基本上还是那些人占主要的展览或者是市场氛围。因为数码时代太容易了,反而让摄影更难了,人多了,展览也多了,能突出来一个好作品的时候更困难了。摄影在现在这个时代就跟当年绘画创作一样,突然摄影出来了,绘画产生了危机,也因为这样的危机,绘画才慢慢出现新的创作方式。摄影现在也是面临着这个时代,由于数码的出现对摄影是有冲击,摄影再过几年会有一些变化的。因为只有危机才会有变化,要不然摄影如果还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很昂贵的东西,属于贵族式的就很难变化。就像大牌一样,贵族很难改变他的行为举止,只有门槛降低才可能产生危机,才可能出现新的摄影。肯定会有一些变化出来的,需要等。
张桂森:您接下来会有Video作品吗?
王庆松:08年我拍了三个Video,中间停了。停了是因为展览太多,因为拍Video需要很“整”的时间,不像摄影。Video需要很长的时间,时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今年又开始拍,年底会拍一个故事片,希望在年底开机,会拍一个故事片,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的故事片。一两个小时的这种电影能够更有意思的表达一件事情,做电影这个时代跟当年九十年代初摄影的时代一样,将会迎来非常有意思的时代,当然不是过去那种电影,因为商业化电影很烂,反而有一些有意思的电影应该要出来。
张桂森: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一个“剧本”了?已经决定展出问题了吗?
王庆松:有,第一个是关于兄弟俩的故事。兄弟俩从小的城市去一个大的城市,他们两个是不同的命运。在哪儿展还没想好,都无所谓,现在传播太容易了,可能一个网络传播都会很多人去观看,传播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像过去那样。现在在网络上同样可以传播,传播看着很混乱,但是用好了也会很有意思。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