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人间真情接力传递

2011-02-04 11:32:5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五年前,一本印满黑白照片的摄影集感动了全中国的读者。有人说,这是一封每一个游子都应带在身边的“情书”。它的撰写者、摄影家焦波,用镜头留住了日益年迈的父母:一对朴素的山东农民夫妇。而它,有一个简单的名字:《俺爹俺娘》。

  五年后的今天,焦波第15次踏上汶川地震的殇土,只为陪着6个孤儿度过在一起的第3个春节。这一次,他随身携带的,仍然是相机,这个美好和幸福的记录者。昨晚(3日),记者拨通了焦波的电话,对话也从和孩子们过年开始。

  采访者:丁飞

  被访者:焦波

  丁飞:我特别好奇,孩子们叫您什么呢?

  焦波:叫我老师,叫老师,有的叫我师父,有的叫我干爹,还有一些叫我爸爸。

  丁飞:您今年又去灾区过年,和前两年相比,今年这6个孩子他们最大的变化在哪呢?

  焦波:明显的变化个子都高了一大截,有些孩子都变声了,变成大小伙子了,再一个他们明显的开朗了,包括最不善表达的这两天说了很多拍了哪些东西,怎么拍的,他们反正现在都懂事了,都开始帮家里干活。

  丁飞:这几听有没有一些安排,计划做些什么呢?

  焦波:这来面我们基本上都过去了,过了春节以后他们陆续的搬出板房,搬进永久式住房了,他们就会住上像城里一样的房子,灾区的变化这几年确实太大了。

  焦波:我想我说怎么能够开启他们这种封闭的心扉,让他们快乐起来我想到照相机,我就尝试和北川一个叫(刘云富)的孩子,我说你给我照张相你肯定拍的好,他拿起来啪啪啪几张照片,确实他拍的不错,我鼓励他拍好了我以后教你照相,我收你当徒弟,从这个孩子身上我觉得照相机能够使他快乐,所以我想再收5个,这样一共收了6个孩子,四个孩子,4个男孩2个女孩。

  在焦波的博客上,有一篇文章写于去年春节。孩子们用相机记录下身边的每一寸美好瞬间:忙着搬年货的叔叔、公园里看书的爷爷、马路边写作业的妹妹。焦波为这组照片取名为:《走进阳光》。昨晚的采访中,他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眼睛是纯洁的,这是一片心灵深处的净土。

  焦波:现在一个小女孩她右手残疾,左手也很困难,对平线都是歪的,但是她拍一个小姑娘,拍两个季节拍同一个小姑娘形式都是一样的,第一张照片是冬天后面是树林,第二张照片是春天,漫山遍野全是花,在那个花丛中小女孩弩着嘴,仰望着天空就像亲吻春天一样。

  廖岑:我的名字叫廖岑,今年14岁,在汉旺温州家园栋梁中学上学,焦波老师几乎每天都到我们这儿来。
  丁飞:跟他一块学摄影是吗?

  廖岑五:嗯。

  丁飞:你现在喜不喜欢学摄影?

  廖岑:喜欢。

  丁飞:焦波老师来看你们有没有给你带礼物呀,给你压岁钱了没?

  廖岑:给了。

[NextPage]

  丁飞:给你压岁钱你现在花了吗?

  廖岑:我给爷爷奶奶买了一件衣服。

  丁飞:焦波老师你跟他认识两三年了,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对他说的话?

  廖岑:有。

  丁飞:你想跟他说什么呢?

  廖岑:谢谢焦老师关心我,还特地到四川来过春节,经常来看我,还教了我这么多东西。

  丁飞:你是不是特别喜欢焦波老师呀?

  廖岑:嗯。

  丁飞:有没有想过以后要做什么呢?

  廖岑:我以后想当做一般个摄影家。

  丁飞:像焦波老师一样的摄影家是不是?

  廖岑五:是。

  丁飞:真好,祝你梦想成真。

  记录父母、记录地震孤儿,焦波的镜头下,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触动的,却是我们心底深处的那根“弦”。焦波说,爹娘是本读不完的书,人间真情正在被接力传递。
 
  丁飞:您曾经用相机记录下您父亲母亲三十年的点滴生活,现在又把镜头转向灾区的几个孩子,您有没有心里特别希望他们将来过一种怎样的人生?

  焦波:我拍我父母这三十年来照相机给了我父母快乐和幸福,我现在爹娘没了,我现在带着照相机来到这里给孩子照相,实际上把爹娘给我的那份爱用到这些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缺少关爱,缺少温暖,再一个用照相机使他们尽快的走出阴影,走进阳光,至于他们以后走什么道路,我对他们的希望只要他们能够快乐起来,以后无论干什么都好,他只要是心里健康的好和生活,我觉得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焦波告诉我们,他目前正在筹备的,是一部和6个孩子集体创作的纪录片,计划将在今年4月完成。因为春暖花开的季节,孩子们将搬进新家。而他,也为纪录片取了一个最美的名字:《家》。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