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洪磊:摄影和它的另一个世界

2008-06-27 16:25:41来源:    作者:

   

作者:赵茜

  从2004年起,每年一度马爹利在中国按时奉上的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品鉴的大戏中,人们会发现摄影总占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倒恰巧证明了苏桑·桑塔格在《论摄影》一文中提到摄影“在群众中已经具有和性、跳舞同等的普及性”,而“照片真的能把人们与另外一个世界联系起来”。

  如果我们再耐心整理出从2004年开始的由一个干邑世家主导的艺术人物颁奖中的摄影类人物奖,各种通过摄影完成的、对当前中国流行生活中对“时尚”的不同解答就几乎呼之欲出——2004年是进行旅行摄影、并随摄影撰写了大量生活方式文章的上海摄影师张耀,2005年是模特出身的法国女摄影师莎拉·莫恩,2006年是拍过很多中国题材、中国人已经很熟悉的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2007年是意大利时尚人物摄影师保罗·罗维西,罗维西对光影的捕捉和对现代时尚的传统经典阐释,使他能够长期与各种版本的《vogue》合作、而另一位也在当年获得殊荣的中国摄影艺术家缪晓春则擅长采用3D艺术,用绘画的方式来做照片。

  对于张耀,你甚至难以界定他跟摄影有关的具体身份,他拍摄的大量类似旅行类照片随着他的大量有意识的生活方式写作而得以畅销,人们有时给他打上 “畅销人文影像作家”的推销语,但是充其量他只在人们心中留下些许生活品质探讨的声音,很容易就流行过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时尚领域浸淫多年,在时尚和商业领域有突出解答并形成自己风格化的职业时尚摄影师,比如莎拉·莫恩、保罗·罗维西和马里奥·索兰提。

  马克·吕布的获奖则不在此列,他的影像走的是纪实路子,而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拍摄和关注已经形成一个关于“中国变化”的话题,早就引起过媒体广泛的关注。他的获奖与其说是对其经典记录和影像语言的褒奖,不如说是马爹利不动声色间表达了对中国的恭维。

  另外两位获奖的中国摄影师则推进了当下人们对摄影新技术的探讨。缪晓春和2008年获奖的洪磊在对摄影技术的使用方面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使用场景置换、利用Photo-shop这类在设计中常常用到的技术,而缪晓春还大量使用各种3D技术。最终,他们不仅“将人们的视线重新引到了绘画上”,也让自己的作品在拍卖时有一个艺术品的价格。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观察当今社会的消费形态,这些获奖者就提供了绝佳的解答。其中,中国摄影师洪磊是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位。

  与摄影师相比,洪磊显然更喜欢自己的艺术家身份。他自言“封建”的使命感、对自身的系统训练和如何突破过去审美方式的圈子的严肃发问使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呈现了新的艺术表达效果,而且有着可以不断进步的理论依据。他居住在江苏小城常州,生活清静简单,每天工作3小时,常常焦虑于想表达的内容无法表达,但是借着他的思考方式,中国画经典的构图和场景在他的《花园》、《紫禁城的秋天》系列、《中国风景(苏州园林)系列》、《竹林七贤》等等作品中得以重现,他对传统审美的“痴人说梦”式的坚持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审视。

  洪磊:痴人说梦

  问:你曾经绝望地画了很多年,但在选择摄影之后,你逐渐被人们认识了。对你自己而言,摄影这种转型方式成功吗?答:我认为很成功,至少大家看我“画”了。摄影地观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惟一能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你看电视镜头实际上也是移动的摄影。我只是拿摄影这种观看方式来看古代的东西。我对传统东西有迷恋,但是不能去重复古人做的东西。恰恰摄影是现代人最能接受的。它就成立了。之前我也用油画画过死鸟,很多人看了都不以为然。(看的人)缺乏美学的知识就不可能觉得它有意思。但是用摄影它就变得合理了。

  问:如果画能够被接受,你是不是更愿意画?

  答:可能是吧,因为我从小对画有梦想。

    问:摄影这种方式有点像是你个人的突围,离不开你自己对美术史的了解,尤其是对传统美学的迷恋,加上正好你选择了比较大众的摄影。

[NextPage]

  答:开始我不会摄影。我只是做了几个小装置,而且拍摄的人还不是我,我只是在镜头里看了看构图。但是别人都说照片拍得不错,我才开始。但是我比别人多一个,我研究摄影史。一般人不会做这一步。后来我才知道在西方摆拍是一个运动。我系统地看他们的画册,学习他们怎么弄,慢慢调整。

  问:什么理论影响了你?

  答:我当时看了一本书,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它转换了我的观念,它告诉我当今艺术和古典艺术的状况不一样,古典是一个膜拜,而当今复制艺术是一个展现方式。

  问:这是否跟你的教育习惯有关系,你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把因弄清楚?

  答:对,因为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读到的书很少。到了80年代,大家就像海绵一样。那时候很有意思,有很多文化艺术思潮,人特别兴奋,随时有人告诉你这个书很好看,现在这样的人就很少。我在上大学期间,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北京师范大学有人弹肖邦,我就进去跟他谈肖邦,最后那人说,老师要不你来弹弹,我说我不会弹。那时候你会看很多文学书,今天有博尔赫斯,明天还有其他人的。

  问:你的作品中死和凋零有非常强烈的意向对比,比如死鸟、残阳等等。

  答:我每次看到美好的东西总忍不住亵渎一番,可能是我不美好吧。

  问:你曾经在创作过程中和公开的拍卖会上试图传达 “全新的中国的审美”?

  答:不,我是试图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我想是否能够有一种全新的中国审美。这是我的向往和理想。我曾经跟周春芽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也在努力做这个事情,我戏称他的油画是写意油画。因为油画不存在写意不写意。写意是中国画的概念,他的画不是在画,而是在写,有中国画的写意在里面,所谓表现主义。

  问:这种“中国的审美”应该怎么理解?

  答:主要是构图和场景。像黄山的自然风光那种表达方式就很中国画。我从事摄影以来,给中国的摄影界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圆形,这差不多是我最早用的,但它不是我创造的。另一个是长卷,长卷的概念是中国的散点透视。摄影的框架就那么大,它主要还是焦点透视,但是我最先用散点透视来做。

  问: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过去的年代和一些东西,有时候年代和距离可能提纯这种意境,有时候也可能会完全表达不出来吧。你的想法和知识储备从何而来?答:宋画描绘的主要还是南方,也有一些在北方,比如太行山。早期范宽画太行山。这主要还是去了解中国美术史。但一个想法出现后,景在哪儿,你必须得想到那个地方。你不能跑到北方去做江南景色。对南北方的大概地理景色地貌要有一个大致了解。我特别超现实,我在画完一幅画之后,总会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很奇怪,但这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东西这么摆,天空暗一点,那种神韵就出来。我并不刻意,但我的眼睛会告诉我暗一点。我做一个作品起码要想一两个月才开始动手。想的时候很兴奋很舒服,做完后觉得太傻了,很失望。

  问:你的构思很有趣,你虽然刻意与现实保持距离,但是内在的思考却还是很现实的,这不会很分裂吗?

  答:中国人面临的最大的两个困惑是政治和经济。经济上是消费文化,现代人负担很大,我对现实生活不太敏感,不太敢触及,所以总跟现实保持距离。但我也做过跟现实有关的东西。比如我用《虎溪三啸图》讲述了全球化到来时江南水乡景色被破坏。其实我们对政治还是逃脱不了。我虽然跟现实保持距离,不谈政治,不谈个人感情,实际只是我自己面对政治比较恐慌,不能把握。

  问:摄影这种当代的东西不仅让人们注意到你,也让人们重新注意到了中国的古代艺术。你无形中也变成了一个沟通的媒介。

  答:“五四”以后,中国几乎是全盘西化了。但是中国学西方学了那么多年,很多东西学得还是不够好。比如中国本土建筑师设计的房子就很不中国,建筑最主要的问题是空间处理。建筑的空间是否是一个中国的空间,你进去里面才能感受到。以后就更难了,老房子全给拆了,你去哪儿感受。你可以跑到苏州园林去看一下,丈量一下,但只要你没住过就不可能有直接空间感受,比如说阳光打进来照在哪个角度,夕晒是什么样的。房间的照明是通过影壁过白反光这么打到你的房间里。我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就是明朝的房子,但现在拆了。我做的事情是痴人说梦。
 
   (编辑:肖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