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等地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后,全军广大摄影人抢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地震刚刚发生,解放军画报社主任记者李靖、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乔天富立即赶到南苑军用机场,与首都第一批救援人员乘空军专机飞赴成都,并于当晚马不停蹄地赶到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救援现场,采访拍摄救援生还者,为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灾区信息提供支撑。
5月14日,正在外地采访的解放军画报社高级编辑陈立人和主任记者岱天荣分别从郑州、广州奔赴灾区。随后,全军七大军区所属参加救灾部队和海军、空军、二炮、武警及四总部机关,先后有113位摄影人从四面八方采取各种形式赶赴地震灾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生动事迹和感人场面。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军旅摄影家张桐胜5月23日也赶到灾区采访,为军队广大摄影工作者鼓励打气。解放军画报社唯一的女记者、主任记者冯凯旋主动请缨,到灾区后克服诸多不便,坚持在一线转战20余天,拍摄了大量珍贵有价值的照片。
年届花甲的成都军区战旗报社高级记者赵忠路,地震当天就主动请缨参加抗震救灾采访,先后和解放军画报社10余位记者一起到北川、绵竹、映秀、什邡、绵阳、青川、唐家山堰塞湖等重灾区采访。赵忠路说:“每拍摄一张照片,就是为抗震救灾尽了一份心,这既有作为一个党员和军人的责任心,也有一个平常人的良心。”
“我是在感动中记录感动”,这是成都军区空军摄影记者刘应华在抗震救灾一线拍摄时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他平均每天休息不足4小时,采访车里随时备着干粮、水和大衣,走到哪里,吃住在哪里。他在绵竹市汉旺镇拍摄的《58小时未合眼的营长》,更被印制成宣传画下发空军部队。
在抗震救灾一线采访26天的《解放军画报》驻广州军区空军特约记者沈玲在一篇手记中写道:“震区采访所记录下来的一切都是值得我永远珍惜和珍藏的。”
[NextPage]
武警部队政治部宣传部摄影记者刘海山由于没有海事卫星传输设备,许多新闻照片都是靠连夜搭车找人捎回成都,在网吧传给报社。全国哀悼日期间,所有网吧关闭,他所拍的照片不得不靠敲开街边店铺,用群众的私人电脑向报社传稿。
在甘肃陇南抗震一线,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摄影干事张永进被称做“拿着相机比山上石头飞得还快的人”。
……
前方克服余震艰难采访,后方精心策划密切配合。为让三军将士抗震救灾的感人瞬间早日与读者见面,《解放军画报》特事特办,主编连俊义在震后第三天召开编委会,在征得军报领导及编委同意后,果断决定6月上、下半月刊改为抗震救灾专刊,两期刊物分别提前一周出版,并加印5000份,在第一时间送往四川抗震救灾一线部队13万官兵手中,鼓舞了一线救灾部队官兵士气,受到军委和总政首长及军报领导的表扬。与此同时,解放军画报社还积极主动捐款捐物,截至6月10日,解放军画报社24位采编人员和27位工作人员共主动捐款140260元。
这次抗震救灾摄影报道是我军抗震救灾历史上军队摄影工作者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各类媒体刊用照片最多的一次。实践证明,军队摄影工作者不仅在战场、演习场、训练场是好样的,在救灾现场同样是经得起考验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9日,军队系统广大摄影工作者累计在各类媒体、刊物、网站发表抗震救灾图片5000余幅。
(编辑:谢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