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收藏的不是摄影作品,而是上海消防救援队员永不放弃的精神,再创生命的誓言。”昨天下午,上海消防救援队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英雄们和随队记者吴学华出现在了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底楼大厅,参加正在此举办的《危境中的力量——上海市档案馆收藏吴学华汶川抗震救灾摄影作品展》。上海市消防局特勤支队副支队长姜亦山表示:“这些静态的画面,同样让亲临现场者震撼,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
5月12日发生的这场灾难足以载入史册。吴学华第一时间把其拍摄的240幅摄影作品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永久收藏,并挑选了其中119幅作品进行公开展出。抗震救灾摄影作品展由“汶川在告急”、“千里大救援”、“决战在继续”三部分组成,再现了上海消防救援队在特大地震灾情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的重灾区映秀镇的抢险救援过程。
吴学华介绍说,他的这些作品不单集中在救援队的救援过程,同时也表现了灾区群众面临灾难时的最真实一面,表现人性的光芒,传递坚韧的精神。
被灾区群众称为“拯危救难的铁甲雄兵”的上海消防救援队,从垮塌如山的废墟中搜救出被埋群众358人,其中有被埋68个小时的张春梅、被埋124个小时的蒋雨航、被埋179个小时的马元江。吴学华以相机为武器, 8天8夜马不停蹄进行着影像记录,相机从未被放进摄影包内,他至今仍难以从忘我的工作状态中摆脱出来。
在蒋雨航被成功营救的照片上,有着“感谢上海消防官兵”的字样和蒋雨航的签名,这是他在5月28日康复来沪感谢恩人之时留下的。蒋母亲向救援队表示,希望孩子能加入上海消防队。吴学华介绍说,母爱的力量让救援队鼓足了信心。吴学华特别挑选了一组救援过程照片赠予母子。
废墟中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通过影像被记录。皮肤黝黑的上海消防特勤队员王永强平静地叙述:“我和周庆阳轮流进入通道,一点点用榔头等工具把压在马元江身体四周的石块清理掉,直到最后,发现他右腿上还压着一块大石板,我只能用手掌托起石板,把撬棍顶在我的手臂,去间接撬起那块板。随后我平躺在地上,让马元江躺在我身上,两个人就这样一点点挪出去。”不算魁梧的王永强因为疲劳、饥饿、异味,刚一出通道口就昏迷了过去。而这一天也正是妻子的预产日。23日,孩子出生,取名“王康震”。画面中,戴着头盔的王永强用身躯扛起一个个生还者,而刚被救出的生还者却因为眼睛蒙着防护布,而无法看见恩人。
(编辑:谢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