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强化了新闻图片在传媒上的地位和作用,新闻图片质量的优劣反映出摄影记者素质的高下。在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哲学素养对于新闻摄影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应该为我们深刻理解并较好地把握。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实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存在决定人的主观意识。体现在新闻实践中,就要明确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本质特性,对新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新闻摄影的出发点是目击生活的存在状态,归宿点是通过摄影画面准确鲜明的形象来真实地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让真相说话,用真情打动人心。因此,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这一根本原则,要求记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在把握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所拍摄的是真人真事,能够反映人物、事物的基本面貌,做到总体真实。决不容许利用摄影技术的进步,通过电脑对照片的内容要素和图像信息做天衣无缝的修改。
实践表明,摄影记者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一幅新闻照片,其构成要素即内容反映出新闻价值,其要素构成的方式即画面的结构、背景和人物主体反映出形象价值。新闻摄影坚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新闻价值的作用又要反对抹煞形象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既要重视形象价值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画面美而忽略新闻内容五要素的形式主义,提倡把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统一在一幅画面上,两者不可偏废,在反映新闻信息中尽可能提高图片的艺术性,创作出新闻性、思想性、形象性俱佳的作品。
2007“华赛”日常生活类单幅铜奖:《春运中的母子》 薛珺 摄
[NextPage]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实现新闻摄影的“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新闻传播引导水平和宣传艺术,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可靠途径。“三贴近”原则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抓住这个本质和核心,新闻宣传才能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才能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入情入理。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求摄影记者要有关注社会底层的平民情怀,彰显人本主义、人文精神,树立平等理念、公众意识,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做困难群体的代言人,以求得社会发展和平衡。因为唯物史观不仅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阐明社会生态本质上最终由平民生存状态所揭示,社会进步最终由平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所体现。摄影记者有了平民情怀,才能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去发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力所能及地用手中的相机为人民做实事,让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新闻摄影报道得到帮助,甚至改变命运。但不能否认,由于某些媒体对精英阶层的过分热衷,导致少数记者的角色认同出现了一些异化,这种背离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逐利性”行为所拍摄的图片,必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违背。
摄影记者有了平民情怀,才能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 王景春 摄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现与时代潮流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而发展。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新闻摄影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意义在于使自己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实践中不断创新并取得新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摄影实践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图片带版面”的理念和对“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新闻思想的认识进入新境界。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世界水平、中国特点”为目标的“华赛”就提出了“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最客观的真实反映”五大评判标准,力求让中国摄影记者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自己的品牌。面对实践发展的新局面、新机遇和新挑战,新闻摄影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单纯从事摄影报道的专业记者向图文并重、图文合一新型摄影记者的转变,顺应数字化、电脑化、网络化的潮流,认真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努力做到时效更快、采访范围更广、采编联络更及时,努力形成应对竞争的优势。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新闻摄影记者要掌握种种新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追求定论;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看待事物,而不是只搞“一次性”报道;学会用多面、多向、立体的思维代替单向、单面思维;要善于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及在各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选择揭示本质,暴露矛盾特殊性的典型瞬间形象;要用报道事物发展过程的典型形象代替抽象的、概念化的、模式化的新闻报道。要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延伸了人类的视觉能力,拉近了受众与新闻对象的距离,使人们看到了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其现场可证性书写人类视觉传记,以其瞬间永久性让人们牢牢记住而成为永恒的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积极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编辑:郑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