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人在找路,影像中的人在找路,札记中的人在找路。大家都在找路。一边走一边迷失,一边找到。—— 张照堂
新竹 五指山 1962
张照堂被誉为台湾最具代表的摄影师,但他拒绝这样的称呼,“称呼只是一个虚弱的负担,是最无关紧要的东西。”当台湾许多二三流的摄影家急于出版自己的大型摄影集时,张照堂至今没有类似的兴趣或行动。这位从戒严时期冲出来的摄影家,被认为是一把温柔的剃刀,他一边在抵抗,一边在逃避。他的照片中,传递的是深邃、无言,甚至是欲哭无泪的悲哀和喟叹。
1959年,还是高中生的张照堂便开始了摄影生涯,他以怪诞的黑白街头摄影成名,以丰沛的创作能量、风格独具的摄影风格,在台湾摄影史上留下深深足印。
花莲 海滨 1982
基隆 1974
这位72岁摄影大师的作品总是带着空虚和疏离感,通常认为这与1949年到1987年台湾失落的一代和压抑的白色恐怖时期有关,“我选择用荒谬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段来反映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压迫”张朝堂在2013年台湾美术博物馆举办回顾个展时这样说。“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阐明生命的本质问题和疑虑。”
澎湖 马公 1979
陜西 西安 1990
他的作品全部取材自现实场景,但几乎没有一幅作品是直接描述事件本身、提供见证功能或诉诸表面情绪的。所有的情绪、讯息、或观点,都经过进一层的隐喻、转化、沉淀或联想,使他的摄影里的苦痛、荒谬甚或残酷,从没有哭天抢地的喧嚣或强迫性的讯息,而是一种深邃、无言甚至欲哭无泪的悲哀和喟叹;即使在他很少出现的欢乐或笑靥的画面里,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地观看,而更多的是以凛然的心情,阅读这些温暖着或激励着我们向前的生命。
竹南 1983
阳明山 擎天岗 1985
台南 七股 2003
板桥 江仔翠 1963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