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我赴陕西汉中地震灾区采访受灾群众过春节的情况。在除夕前后的8天中,感受到了灾区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我们对灾区重建、灾民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
第一站,我来到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灾区,这里的七里坝村四组的马作张家刚刚桥迁新居,在举行喜宴。左邻右舍都过来祝贺,宴席上还有对口援建陕西的天津市的工作人员以及乡里的领导。
大人们里里外外忙着张罗饭菜,孩子们有的专注地吃饭,有的在后院跳橡皮筋。里里外外外拍了一些照片之后,我也加入了他们聚餐的行列。席间能够感受到当地百姓在地震之后,对社会各界援助的感激之情。来自天津的援建组的同志离开村里时,村民追上来,往他们手里塞了几个苹果和几根烟。
在地震灾区采访期间,壶口突发凌汛灾害,我和分社记者陈钢赶赴800多里外的灾区。在拍摄了壶口凌汛灾害之后,当天半夜又赶回西安。
2月25日,除夕,我和陕西分社的王世焕副总编辑、段博、陈昌奇和李一博等同事赴略阳县郭镇,带着米面油酒等生活物资,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安置点慰问受灾群众,当天,在受灾群众家中一起吃团圆饭,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在灾区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灾区群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这让我深受鼓舞,鼓励我更加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在郭镇街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郭建军在展望来年发展时信心满怀,他说:“我们已打算好,等到开春后把村道统一硬化,还要搭起村边的新河堤。”离开安置点的时候,村民自发到村口送我们离开,他们脸上的微笑,和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都写在脸上。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让他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持他们。
大年初一早上,陕西省略阳县到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氛。我们来到略阳县城唯一的一处活动板房居民安置点--菜籽坝安置点,探访在活动板房里过节的乡亲,倾听他们的新年心声。走进安置区内,放眼望去,家家户户引出的烟囱顿时让人感到了温暖,不少住户还贴上了大红的春联,一派喜庆气氛。我们走进几家住户,聊起了不平凡的2008年。
任桂凤家的板房上下两间,一共24平方米。下面是客厅,上面是卧室。另外还有一间厨房和储藏室。记者走进一层的客厅,尽管房子面积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板房布置得很温馨,电视机、饮水机、福字和春联,把牛年装扮得红红火火。
任桂凤家有4口人,丈夫和儿子、儿媳。原来在单位有40多平方米的老房。去年儿子从部队复员准备结婚,房子刚刚装修完就发生了地震,成了危房。祸不单行的是,孙子刚生下18天就夭折了。面对这样的磨难,我们没有听到她的抱怨,她的眼中充满着坚强,“儿子和媳妇还年轻,还有机会再生。”
任桂凤说:“四川的灾情比我们重,只要人还在,就可以从头再来。”他丈夫是一名党员,地震时在四川阿坝一家矿场上班,当时就捐出了200元。任桂凤支持丈夫的举动,她说:“地震 无情人有情,我们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帮助,有信心战胜灾难。”
谈到2009年最大的心愿,任桂凤希望能够尽快明确城镇居民房屋损毁补助标准,早日搬进新居。希望儿子年后找到好工作,担负起家庭的担子。
天津对口援建陕西地震灾区,在采访过程中,当提及我也是天津人时,灾民们对我更加热情。记者在陕西灾区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就是灾区群众对天津人民的感谢。
大年初一清晨,大多数略阳居民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而在陕西省地震重灾区略阳县城的一家由天津市援建的建筑工地上,留守的项目工会主席林国强已经早早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2008年11月,他从天津来到略阳后,至今没有回过家。春节谁都想回家,但为了给灾区人民早日建成一个质量上乘的中医院,我选择留守在这里。”
大年三十晚上,当万家团圆之际,他接到了妻子来自天津的问候,觉得心里很温暖。他告诉妻子自己在这里很好。当大家吃团圆饭时,他和另外一位留守在当地的天津同事从街上买来了一些速冻水饺,一起吃饺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
作为在板房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今年的大年初一对于邓素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邓素英将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六十大寿。
年前,两个懂事的女儿就给了妈妈500元的贺礼。安置点管委会26日特意为邓素英送来了生日蛋糕,管委会主任黄世忠来到邓素英的屋内,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邓素英的老伴已去世4年多,小女儿在一家加油站上班,大女儿在一个商场打工。由于小女儿今天还要值班,为了母亲这个特殊的生日,一家人中午才团圆在一起。
邓素英去年10月在自己的板房里开设了小卖部,向安置点居民供应小商品。小女儿一早就打来电话,要给老人买些鞭炮。喜悦一直挂在老人脸上。
邓素英对记者说:“感谢大家的关心,希望来年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些温暖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采访的始终。领导和同事见面总说:辛苦啦,春节在灾区过的。我总是面带笑容的感谢他们的关心:灾区的人民更辛苦,但他们都面带笑容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编辑: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