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艾未未:现实更需要我,我无意怀旧

2009-01-09 09:46:35来源:    作者:

   

艾未未


    危机让“怀旧”的话题再度风行,顿感迷茫的现代人纷纷折返过去,冀望以此安顿心灵。新年伊始,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的“艾未未:纽约1983~1993”摄影展,极大地满足了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充满好奇的观众的感官需要。从1万多张底片中挑选出的246幅照片,详述了艾未未对纽约十年的观察、亲历的事件以及生活的日常枝节,而那些与他同时期生活在纽约、至今仍在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中国艺术家的面孔,则从个人叙事的角度,钩沉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十年历史。

    展览现场,艾未未习惯性地随时随地用傻瓜相机拍照,在摄影记者的镜头包围下,艾未未举起相机反照记者。“照片也没法捕获真实,一切都只是现象,一切都不能确定”,艾未未按下快门,慢慢地说,“我从不考虑美学、技术、构图或用光。相对于真实,美很无力。我有记录历史的勇气和热情,但我无意怀旧,因为现实更需要我。”

    回忆已经不够准确

    “涣散的,没有目的,不着边际的。”艾未未如此描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的生活和状态。这些不着边际、没有目的的生活,与同时期生活在纽约,日后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史进程的众多人物,被艾未未记录在1万多张底片上,那些图像大多从未洗印出来,只以底片形式尘封了10年。

    2008年,受“三影堂”的创立人荣荣和映里夫妇的邀约,艾未未把这些底片翻了出来。3到5人的工作团队用半年时间,用洗印黑白照片的传统技术——明胶卤化银工艺冲印底片,于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跟着影像显现:照片上的艾未未,清瘦忧郁,对一切满不在乎的模样;“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谭盾、胡咏言们的笑容里透着只属于那个年代的单纯与狂喜,谭盾们在街头的表演、表演之前在狭小的地下室里认真排练的过程被一一记录,自助洗衣店、公共厨房里的日常琐事呼之欲出;而另一些则是没有表情,他们多半以自拍方式记录了当时艾未未及艾未未身边无事可干的人的闲散生活。

    照片以编年的形式被整理和归档,在策展人映里看来,艾未未摄影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潜隐于图像中的艾未未艺术语言的基因:比如对细节的捕捉,对社会性事件的关注,反美学构图,无序空间形成的语言张力。

    1981年,艾未未前往美国parsons大学学习,因为不满于学校教育的模式,半年之后退学,以“非法移民”的身份逗留于美国。这段脱离主流体系和正规渠道的生活,让艾未未承受着极大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获得了自由放任的心态,游走于纽约的各个角落,观察和记录人间百态。

    与真实相比,美很无力

    展览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信息大多围绕身边的中国人。艾丹在地铁里送报纸,艾未未们在大都会歌剧院给歌剧《图兰朵》跑龙套,无所事事的下东城的街头午后,普普通通的艺术青年模样的陈凯歌坐在简陋的公寓里,在街头表演的胡咏言和徐惟聆的脸上满是抱负……

    艾未未解释这种随时随地拍照的习惯,“是因为感到某种脆弱和潜意识的眷恋”,但“也可能是对现实信息的怀疑”。总之,拍照对他而言,是一种下意识,企图记录现实,但又深信不疑“时间抹掉一切”。

    在长达十年、“不带目的”的漫长的拍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看似不经选择地活动起来——肯尼迪机场的顾城、海湾归来的美国士兵,打电话的艾伦·金斯伯格、艾伦·金斯伯格的小阳台、大选前最后一刻的克林顿等等。在艾未未看来,“时间叠加的信息赋予这些照片完整的生命”,他把双手放在发福的肚子上,寻找着恰当的词语。而影像中的人物,有的已经去世,当年在纽约认识的人,大多已经不再联系。艾未未说,自己是个不喜欢怀旧的人,“因为现实更需要我,我无意谈论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艾未未的镜头不再仅仅对准身边的日常生活,而是引向更为开阔的社会生活,图片超越了个人式的记录功能,开始了与社会的互动。据“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参与艾未未图片整理的董晓安介绍,艾未未在纽约住过十个地方,展览反映了其中三个住地的信息,而更多的图片则来自住所周边日常经过的地方——因为住在汤普金斯公园附近,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频繁发生于汤普金斯公园的暴乱和抗议活动,被艾未未一一记录下来。

    谈论一张好照片的要素,艾未未调侃道:“要反映出你的相机是好的,没有漏光等现象;其次,得反映人性、人的情感。”说时,翻出一本流行的主流杂志感叹道,165页的杂志没有一张让人记住的照片。他说,“现在摄影的问题在于,人们没有记录真实的勇气、热情和信念。”

   (编辑:刘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