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最老相片摄于1918年 古稀老人心醉摄影60载

2008-11-20 09:50:02来源:    作者:

   

    莞邑旧影故事  1918年老照片

    展现莞中西文化交融    

    在东莞万江区,有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何裕。从十五岁那年拥有第一台自己的照相机开始,他怀抱照相机且行且摄,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不但爱好摄影,他还数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及收藏的其他照片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几次搬家都少有散失。他的家中堆放着好几大箱子相册,收藏着的最古老的照片摄于1918年,已经有90年的历史了。

    在与何老聊天的时候,何老翻看着一本本相册,如数家珍,不算小的圆桌被各个年代的相册挤了个满满当当。数千张照片就像一部鲜活的档案,记载着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到现代化都市的历史,也记载着何老一辈子的摄影情缘。

    热爱:

    十五岁少年攒工资买相机

   “我的第一个照相机是1948年在香港买的,20多块钱,135型号最简单的照相机。”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个照相机,何老眼睛里依然饱含深情。

    据何老回忆,因为家境贫寒,自己小学刚刚毕业就离开家乡万江大汾,到常平一家杂货铺里去做帮手,年仅14岁。次年春节,他第一次拿到了半年的工钱——100元,从小生活拮据却酷爱摄影的他第一个想法就是去买一个属于自己的相机。由于香港和常平比较近,他便自己跑到香港去买了一个135的最简单相机。

   “那时自己只是一个帮工,不敢经常把照相机拿出来,怕老板说自己不务正业。”何老笑称。于是,那个相机在最初一年里大部分时间是被小心翼翼地藏在宿舍里,只有过年过节拿出来照上两张。

    1949年全国解放,何老被安排到常平工会办公室任职,主要负责宣传。那个年代是不允许自己随便拍照的,拍照会被说成“特务”,但是何老的工作内容里就包含着摄影一项,这让他在特殊年代里格外如鱼得水。他的相册里,也因此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土改、大炼钢铁……

    在何老的收藏里,一张已经发黄残旧的人物群照最为引人注目。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8年,是我母亲19岁时和几个小姐妹一起去照相馆拍的,是我收藏的最古老的照片。”何老介绍说。由于当时照相技术刚刚传入东莞,他猜想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东莞最古老的照相馆济和堂。

    画面中,五个小姐妹并排站着,表情略显严肃。“本来这张照片是六个人一起照的,但是后来有一个小姐妹过世,我母亲就把她从照片中剪去了。”而她们的服装却颇有意思地显示出东莞中西文化交融的“层次”。最左边的一位留着短发,身着白色恤衫和捆边绣花裙,夹着书本,看上去像一位新式学堂的“入时”女学生,左二的女子身着宽腰旗袍,留着长辫,左三女子身着浅色大衿衫,黑色大衿裙,提着手帕,是半洋半土的装束,而右边两位女子都是身着黑色大衿衫,同色阔腿裤,是东莞少女当时较为传统的打扮。

    东莞市政协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李炳球表示,由于照相技术进入中国仅仅百余年,但是1918年东莞的照相馆确实是凤毛麟角,少女在照相馆留下的集体照也弥足珍贵。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东莞的市民家庭比较普遍的穿着和发型。“当年比较流行的面料是顺德产的香云纱,小脚也渐渐放开了,这些都在照片中有所体现。”

    有意思的是,虽然照片中左一的女子打扮很像新式学校的女学生,但当时的东莞却没有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东莞没有女学堂,最早的男女混校是东莞中学,第一届男女混招发生在1921年。”李炳球笑称。

  (实习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