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德国放弃核能

2011-06-04 15:28:3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德国总理默克尔坐飞机视察德国的海上风力发电项目

  尽管能源结构转变的代价异常高昂,但默克尔政府似乎看得更加长远

  在经过近12小时的磋商后,当地时间5月29日深夜,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做出了一项历史性决定——将于2022年前关闭境内的所有17座核电站。当日本还在忍受着核泄漏“后遗症”的折磨时,作为世界上的主要核能大国,德国成了第一个在“弃核”方面吃螃蟹的人。

  面对这一结果,德国国内的反应呈现两极化:有媒体将其比喻为又一个“柏林墙倒塌”式的重大转折;一些制造业企业则抗议放弃核能后可能出现的电价上涨。处在舆论漩涡中的默克尔,此刻心里想的恐怕只有一个问题:未来10年德国将要经历的阵痛,会不会换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输不起的民意较量

  日本福岛核危机发生后,对核能问题极为敏感的德国,曾多次爆发反核示威活动。迫于国内压力,德国政府于3月中旬宣布,暂时关闭7座1980年前建成使用的核电站,并对所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检验。根据德国政府近日公布的最新“弃核”时间表,被暂时关闭的7座核电站将永久停运,其余10座核电站原则上都将于2021年前关闭。不过,为防止新能源开发不能及时跟上,其中3座核电站可以“超期服役”一年。

  “早在福岛灾难之前,核能在德国就已经不被看好了。”德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能源专家马克·施耐德对《明镜周刊》的记者说。联系到德国久负盛名的环保意识和反核思潮,福岛危机不过是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总理默克尔此前也曾表示,在可再生能源被充分利用之前,核能仅仅是一个“过渡”。

  然而,看似水到渠成的举动,却被一些媒体解读为“政治博弈的筹码”。有德国媒体指出,在今年3月份的巴符州议会选举中,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在自己的大本营遭遇历史性失败,被“反核”政党绿党赶超,出于稳固政权的考虑,她不得不推翻1年前作出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的决定。

  能源转型代价高昂

  就在宣布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的同时,默克尔所在的执政联盟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计划:在2022年之前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到35%左右。“弃核”之举无疑加速了这一计划的实施。

  然而,德国在能源政策上的大胆转身,面前并非是阳关大道。目前,德国17%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13%来自天然气,40%以上来自煤炭,23%来自核能,关闭核反应堆所带来的电力短缺将需向其他替代能源领域投入至少1500亿欧元来弥补。德国议会能源和经济政策发言人约阿希姆·菲佛表示,政府“还没有一根魔法棒来生出这么多钱”。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仅发展风能这一项,就要让德国政府背负高昂的运营成本。德国北部风能资源丰富,要想把北部风能产生的电力输送到南方,就必须修建一条3000公里长的电力管线,据专家估算,这项工程将耗资数十亿欧元。

  而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埋单的,不只是政府,还有广大德国民众。对于生产商来说,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必须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确保其投资盈亏平衡,这意味着电力消费者须支付更多的钱来弥补政府对厂商的补贴。此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输送需要对电网进行大量投资,客观上也会带来电价的上涨。目前,从制造业到化工行业,德国各相关企业正在向默克尔政府施压,要求其对即将到来的电价上涨进行干预,以防止生产成本随之上涨。

  从目前来看,由于可再生能源还不能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回归传统能源或将是德国迫切而无奈的选择。德国4家电网运营商已经警告默克尔,在关闭核电站的情况下,煤炭和天然气必须增加10万到12万兆瓦的发电量才能保证供电充足。否则,今年冬天德国将出现“电荒”。

  分析人士认为,确保传统能源的供应,对德国来说不算难事。大不了,德国可以从核电比重占到75%的法国进口核电。或者,德国可以从他的“好伙伴”俄罗斯那里进口天然气——今年底俄罗斯向欧盟输气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第一段管线将竣工,届时,德国将不愁没“气”可用。然而,回归传统能源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最主要的一点是,环境污染的代价。坚决反对德国放弃核能的法国近日就表示,“德国将更加依赖于化石燃料和进口燃料,污染也会更加严重。”欲领能源革命风骚。

  如果考虑10年后能源政策成功转型的结果,眼前的这些风险和代价对德国来说,或许就不算什么了。

  事实上,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由于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德国近年来风力发电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截至2010年底,其风力发电机组数量达到21607个,装机容量为27214兆瓦,位居世界第二。另外,德国风力发电装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相对来说阳光并不十分充足的德国,也引领太阳能发电的潮流。2007年,德国新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总计达到1300兆瓦,几乎占了世界范围内太阳能电池安装总量的一半。

  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米兰达·施罗尔斯认为,德国政府关闭核电站有着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如果德国能够在10年后成功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的话,那么他将在新能源技术和应用领域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引领者,无论是设备的输出还是标准的制定,德国都将掌握话语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经济问题专家刘明礼对《世界新闻报》表示,虽然核能退出后会带来能源价格的上涨,但以德国的工业实力,“吸收这部分上涨的成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默克尔政府能够做出这个决定,就说明他们有信心来渡过眼前的阵痛。”[NextPage]

  赔偿与重建耗尽国力

  福岛核电站的险情虽然尚未完全排除,但是关于此次核事故带来的污染问题,赔偿机制已经酝酿启动。据《今日日本》报道,东京电力公司日前宣布,将向因核危机蒙受损失的农民、渔民以及核电站周围被迫疏散的5万户家庭进行赔偿,每户家庭可以拿到75万到100万日元(约合6到8万元人民币)不等的赔偿金。另据共同社6月1日报道,与东电公司签订了福岛第二核电站电力购买合同的东北电力公司,目前正在考虑向东电索赔,理由是该核电站停止运转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索赔额可能达到数百亿日元。

  在东电对国内赔偿应接不暇之时,国际赔偿也提上了日本政府的日程,只不过日本想要做的不是赔钱,而是赖账。据《朝日新闻》近日披露,日本政府正在讨论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来避免承担因核污染全球扩散而带来的巨额国际赔偿。在目前日本没有签署该条约的情况下,周边国家的民众可在本国法院提起诉讼。而一旦日本加入该《公约》,其他国家就得通过日本法院提出赔偿诉讼。

  赔偿别国,日本政府可以想办法“赖账”,但灾后重建和反应堆处理却躲不过去。据世界银行初步预测,日本重建费用将超过1800亿美元,如果采取“切尔诺贝利”式的封堆,费用将高达4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每过几十年的维修、大修和检测费用。

  在正需要用钱的时候,拥有巨额财政赤字的日本政府却显得捉襟见肘。世界银行初步预测,重建费用将占日本2010年GDP的3.28%,封堆费用将占10% 。然而目前,日本政府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0%。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分析认为,虽然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征收紧急税,但这不足以支付如此庞大的重建费用,而随着日本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这场自然灾害将最终导致日本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四处筹钱补窟窿

  在筹措重建资金的问题上,首相菅直人、官房副长官仙谷由人等内阁成员倾向于“增税开源”,即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然而,这一方案遭到民主党内部和在野党的反对。民间反对的声音也很大。迫于国内压力,日本政府干脆在消费税上做文章。下周,日本议会将讨论提高税率的议案——到2015年前将消费税从目前的5%上调至10%。

  除增税以外,日本政府还面临另外一种筹钱的选择,就是发行额外的赈灾债券、赈灾基金等金融理财产品。但这也存在很多现实的阻碍。一方面,日本现有的政府债务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如若再发行新债,势必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即使不向国内发行,到海外发债同样也面临阻力,原因是日元长期流动性较差,外界对于日元贬值的担忧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大力开展“复兴外交”,以此拉抬低迷的经济。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几乎停滞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官员通过“以身试吃”、海外游说等手段,力促各国放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限制。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上,日本积极推动同中国和韩国加强经贸合作。

  受核灾重创的日本旅游业也开始了促销动作。从7月1日起,对于前往日本冲绳的中国观光客,日本政府将发放一定期限内多次往返的签证,并促使相关部门逐步降低中国游客前往日本其他地区访问的签证门槛。

  “国家风险”的沉重包袱

  没钱的烦恼也许还能想办法解决,但核危机的长期化,给日本经济带来的伤害却可能难以弥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在全球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产业一两个季度受损可能影响还不大,但半年甚至一年仍然受拖累,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永远败北’,全球市场份额立刻被抢占。”

  刘军红举例说,1995年阪神地震,当年亚洲第一的神户港迅速被韩国釜山港取代。今天,残酷的全球竞争又一次上演:此前,日产、丰田等日系车几乎保持着北美霸主地位,然而短短几个月,目前日系车的北美市场几乎全部被德国、韩国汽车抢占而去。刘军红强调:“市场份额一旦被抢占就将很难再恢复。不管日本愿不愿意,‘日本国家风险’已经显现,而且这个风险将注定使日本相关产业出现倒退。”

  有分析甚至认为,如若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对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力也将持续下降,从而导致日本逐渐失去灾后崛起的机会。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伯江也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表示,核危机长期化给日本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层面,“污名效应”将给东日本的产品出口带来沉重打击,恐怕今后很多年都无法翻身,也很难吸引任何投资。而日本应对危机不利、逃避赔偿等做法“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国际公信度也是沉重打击,暴露了日本体制的弊端和日本政府在战略文化上缺乏国际责任感的一面,这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言,恐怕更是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