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中国买家在伦敦以4300万英镑的破纪录天价拍得清乾隆御用瓷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正在被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重新买回来,海外媒体称之为“瓷器爱国主义”;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公布,当红作家年入千万不是梦;从今年12月起,著名纯文学杂志《收获》、《上海文学》等将大幅提高稿费标准,文学杂志探求生存之路;翻译稿费20年不变,老翻译家呼吁提高稿费标准。
近期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条新闻总离不开一个“钱”字。人们惊诧于那个数额的大或小,但却往往忽视了金钱背后孤零零站着的那个尴尬的“文化”。
恨也罢、爱也罢,自从有了商品交换,钱这个交换的媒介就再也无法被人摆脱,以至于古人发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叹。但是有些东西如果用钱来衡量,其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些东西的价值不在金钱而在文化。
天价购回海外中国文物,固然体现出中国富豪的实力——有人说这也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绩的旁证,但是如此哄抬价格等于是给国家追索流失文物提高了门槛。当年圆明园兽首可以几百万、几千万港币地回购,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拍卖天价频出的背景下,没有上亿元,能买回那剩下的几个“水龙头”吗?海外中国文物拍卖价格飞涨,出手阔绰的中国富豪们难辞其咎。许多海外中国文物当年是被非法掠夺而去的,如今再花大钱买回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是爱国也好,是倒卖也罢,最终结果不啻是被人“第二次抢劫”。金钱能买回文物,但不能洗刷掉耻辱。天价拍卖满足的不过是少数富人的虚荣心和囤积居奇者的大胃口,于国于民,有何益处?这样的“瓷器爱国主义”不要也罢。
孔子曾经称赞自己的弟子颜回安贫乐道,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和弟子的乐趣在于追求真理、实践知识,物质享受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过眼烟云。中国人历来赞美和崇敬这样的人。
在今天这个钱潮滚滚的时代里,仍然有人愿意坚守无名无利的工作。不是他们自讨苦吃,对他们而言,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翻译家许渊冲先生90高龄仍坚持每天译诗,他说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他的同学、画家吴冠中先生生前只去5元理发店剪发,去饭店聚餐,每有剩饭,必打包带回家;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的赵德平团长成名以后仍然住在农村,曾因穿着太土被星级酒店拒之门外……这样的文化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工作和成就,源于对文化的那份质朴的热爱,与金钱无关。
(编辑:李九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