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影响范围超越了东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10月18日,着名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雅诺什去世。这位有着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曾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过深远影响。科尔奈1928年生于匈牙利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其父被纳粹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惨死,年仅16岁的科尔奈侥幸逃生。
与西方多数知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研究者不同,科尔奈是一名长期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观察者。他在读博期间完成的着作《经济管理的过度集中化》,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第一部深刻剖析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弊端的经济学着作。
在科尔奈提出的诸多经济学概念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短缺经济学》,他在书中指出,造成短缺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再生短缺的能力,其中利润刺激的削弱、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臃肿的官僚机构、对企业大量的行政控制等是造成短缺经济的真正原因,他因此提出,消除短缺必须从彻底改变计划体制入手。
1986年,《短缺经济学》引入中国后备受推崇。而在其担任哈佛教授以后,前往美国留学的许多中国学者也深受其影响。科尔奈对中国更深刻的影响在经济改革转型层面。对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而言,经济改革目标有三种参照: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东欧模式”)、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东亚模式”)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欧美模式”)。由于东欧国家与我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东欧模式一度成为首要参照目标。
1985年,科尔奈受邀参加“巴山轮会议”,他在会上提交的报告把经济调节机制概括为行政控制(I)和市场协调(Ⅱ)两类,行政控制分为直接的行政控制(IA)和间接的行政控制(IB)两种,市场协调也分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协调(ⅡA)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ⅡB)两种。他认为,真正有效的经济改革应当从IA模式直接进入ⅡB模式,因此,他反对中国学习东欧模式,建议把ⅡB模式当成改革首选目标。
科尔奈的建议受到重视。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理念,1988年中央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决定,1992年“十四大”及后来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参考了科尔奈的ⅡB模式。
科尔奈一直很关心中国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2006年他又两次访华,晚年的他依旧持续关注中国转型。他见证和推动了20世纪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在这场经济社会变革中,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区域告别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他的思想影响范围超越了东欧,还在三分之一世纪多的时间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他的那些研究,未来仍旧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