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28年案”,又起波澜。近日,该案当事人姚策的养母发微博介绍事件始末,其律师则提到,可将“错换人生28年”改为“偷换人生28年”,引发热议。
对此,姚策生母表示,作为母亲,自己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天天说狸猫换太子”“我能预测孩子得绝症吗”。她认为网友不该编造和诋毁,更不该攻击身患绝症的姚策。她同时表态,自己会全力陪伴姚策积极治疗,并与其养父母一起彻查真相。
在医院抱错孩子引发的“错换人生28年案”,2月8日已二审宣判,当事医院共赔偿100余万元。但“错换”之痛,对于两个当事家庭来说,都是余生无法抚平的伤痕。
作为当事人,有继续寻求真相的动力,甚至有所猜疑,都在情理中。将怀疑付诸实际调查,如有线索,则进一步诉诸法律,也是合理选择。遗憾的是,在此又出现了部分网友选边站队,主观臆测、立场先行的一幕。
比如,抓住姚策生母所养的郭威名下没有房产、年龄被改、无打疫苗记录,值班护士是姚策生父堂妹等某些真真假假的细节,就断定其生父母明知自己有乙肝,宝宝不可能健康,故意伺机调换了孩子。也有网友对此提出反驳。双方你来我往,在真相远未到来之前,大有给当事人“定罪”的架势。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远的有“萧山初中女生因狂犬病脑死亡后,网友质疑其父母重男轻女”,近的有“西藏冒险王失踪”,类似事件中,排除一些利益相关方故意带节奏,网友热衷隔空断案,背后往往折射出一种期待“反转”的情结。
但将“反转”视为必然,以至于在每宗公共事件里都“坐等反转”,则是一种看客心理,关注的只是“反转”的快感,而非真相与正义。也正因此,阴谋论才会甚嚣尘上。而沉迷于“反转”,热衷于阴谋论,以个人思维代替社会规则、公义与伦理,就是典型体现。
具体到“错换人生28年案”,以阴谋论代替常识与法律,不但站不住脚,也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让这起事件回归到法治框架,才是应有之义。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