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刷量“机器人”,是稳固直播行业之基,也是为数字经济护航。
网络直播行业再出新规。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
要求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名,这是规范网络直播行业的必要之举。许多人看到了打赏实名制,以及禁止未成年用户打赏的积极意义:这项措施可以阻止用户非理性打赏行为,减少“冲动打赏”,保住一些人的“钱包”。不过,打赏实名制的另一重意义同样不可忽视:其有助于戳破愈演愈烈的网络直播泡沫。
网络直播不是新兴事物,但今年由于疫情,这一行业迎来一波高峰。客观来讲,作为一种新经济风口,网络直播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娱乐与社交方式,也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火爆的直播带货,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经济内循环,成了助推经济复苏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网络直播的刷量现象也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比如近日中消协就点名一些主播在带货过程中出现刷量行为。一名参与某名人直播带货的工作人员甚至表示,当天结束的311万观众中,只有不到11万真实存在,其他观众人数都是花钱刷量。另有媒体调查显示,市面上确实存在一批“机器人大军”,可将直播间观看人数、销售、售后评价等数据夸大或者美化。
这些“机器人大军”,就是造成直播行业泡沫的重要肇因。它们不仅误导用户,也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最终损害的是直播经济生态。以此来说,要求打赏实名制,可以防止“机器人大军”在打赏上滥竽充数,是对直播行业的一次“挤泡沫”。
可也应认识到,打赏实名制只是意味着,那些网络“机器人”不能再打赏了,但在观看、点赞或者评论上目前来看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约束。所以,打赏实名制是对直播刷量的一次必要监督,但更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打掉那些躲藏在隐秘角落里的“机器人大军”。
这些“机器人大军”之所以在直播间横行,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成本低廉,商家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雇佣大批“机器人”。有报道显示,某直播平台120块就可以买到一万个“机器人”围观直播,与漂亮的数据相比,这个价格可谓相当便宜;另一方面,从既往案例来看,即便有刷量行为,涉事商家几乎也很少受到处罚,造假违法成本低,纵容了直播平台上的刷量行为。
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乱象。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针对网络直播营销中虚构交易或评价、网络直播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等不正当竞争问题,要对其进行重点查处。而国家网信办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中,也对“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流量造假”现象做出了制止。
相关的《意见》或监管措施,都是因应网络直播刷量之举。不过这有赖于执行层面的尽快无缝落地,譬如市场与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主动受理举报与投诉,同时加强与平台的协作,将日常执法真正“下沉”到直播间。当然,平台也应主动担负起主体责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对刷量“机器人”进行拦截,从源头屏蔽造假。
真实是数字经济的基石,未来,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还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数据都是刷出来的,打赏都是假的,这些虚假的泡沫势必会影响直播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打击刷量“机器人”,是稳固直播行业之基,也是为数字经济护航,必须行动起来了。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