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法国|世界杯夺冠!在男人的背后,巴黎女人是如何引领世界的?

2018-07-16 15:13:55来源:那一座城    作者:

   
法国队在决赛中斩获冠军!有人戏说,法国队夺冠的这一路,除了球员们在绿茵场上的拼杀,更离不开“高颜值太太团”的加持。

  足球,也是一场看脸的“比赛”。


  法国队在决赛中斩获冠军!有人戏说,法国队夺冠的这一路,除了球员们在绿茵场上的拼杀,更离不开“高颜值太太团”的加持。


1.jpg
瓦拉内妻儿


2.jpg
帕瓦尔女友,曾是2007年法国小姐


  赛场上的球员们固然年轻帅气,但看台上的法国女人,才是全世界女人的标杆。


  “每一个女人的心里,都住在一个巴黎女人。”


  巴黎女人,为浪漫和自由所痴迷,她们被巴黎几百年构建起来的时尚氛围所影响,又让巴黎继续时尚,走向世界。


1.jpg
托万女友


  法国女人为什么优雅?或许,巴黎本身就是答案。


  法国女人的优雅:effortless chic(毫不费力的时尚)?


  海明威曾形容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而在这场盛宴里,流动着的,正是巴黎女人们的独特优雅。


  初到法国,大多数人会觉得,法国女人最大的特点是随性,特别是年轻人,不太打理自己的发型,也不浓妆艳抹,穿着随意,并不夺人眼球。

1.jpg


  只是呆的时间久了,就越发觉,法国女人的优雅,仿佛与生俱来:看似漫不经心,却时刻散发着自信。


2.jpg


  “一开始并不觉得她们的穿着有多特别,直到走出法国,觉得其他国家的女性,怎么穿都不对。”


  但法国女人的随性,并非毫无原则。比如,法国人从不穿人字拖上街,他们也无法理解这种行为。在重要的场合上,他们的仪式感更是超乎想象。


1.jpg


  在每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官方对来宾的着装要求都苛刻无比:所有男士,必须黑西装、黑皮鞋,佩戴领结;所有女士则要身穿晚礼服、高跟鞋。


  到场的记者、摄影,甚至是保安等工作人员,都严守这种要求。


1.jpg
法国南部的戛纳小镇


  时至今日,法国时尚被冠以“毫不费力”,但在她们的背后,是跨越时代的积累。


  人们只知道巴黎孕育了当代时尚,却少有人知道,如今人们站在巴黎商场里排队买Chanel或者LV,在200年前,这些商场门前的街道曾是妓女站街的地方。


  在17世纪,巴黎的公共场合里几乎只有男人,极少有妇女抛头露面走在街上。偶尔扮相惊艳、独自游荡的女子,多是妓女。

1.jpg


  后来,巴黎出现了拱廊街、私人百货商场等崭新的都市空间,妇女才开始从家里解放出来,光明正大地频繁出现,活跃在街头。


  也就是那时开始,市民们才有机会长时间、近距离观察当时的女贵族,开始效仿她们华丽优雅的打扮。

1.jpg


  巴黎,给时尚提供了发芽的空间。


  很快,巴黎成为了一座步履匆匆的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像一个漩涡,把人们都卷入其中,甚至“整座城市都在交易时尚”。


  巴黎成为上帝的宠儿,巴黎女人成为了潮流的代言人。


  但是,如果你以为巴黎女人不管买什么,都是首选品牌,那就大错特错了。

1.jpg


  发育充分的时尚商业,早早地教会了巴黎女人如何把控自己的购物欲望。精打细算,让每一分钱都用对地方。


  巴黎女人的优雅,不在乎买多少名牌,而是在买了几件衣服之后,还能用剩余的钱给自己买上一支玫瑰,一如这个城市弥漫的浪漫气息。


  在这里,浪得“天经地义”


  《香榭丽舍大街》里有这样一段歌词:


  昨夜的两个陌生人,经过长长的一夜


  今早在大街上已经成为两个冒失的情人


  要看懂法国女人的浪漫,也得看看“浪”的男人。


1.jpg
人们对法国“浪漫”的印象,多来自于法国电影。


blob.png
苏菲·玛索在荧屏里的经典女神形象。


1.jpg
《这个杀手不太冷》娜塔莉·波特曼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法国,调情是一项“公民义务”。


  走在街头,法国女人会将男人投射的炙热目光当作恭维赞美。法国男人总有无数种甜蜜名称用来呼唤你,不吝赞美。

1.jpg


  只是一个不小心,法国男人就浪得连政府都看不下去了。去年10月,法国披露了一项立法计划,包括对街头巷尾等公开场所的性骚扰处以直接罚款。


  就连政府机关人员也“克制”不了骨子里的多情。国民出轨率达43%之多,历任法国总统出轨率更是近乎100%。

1.jpg


  当法国前任总统奥朗德与法国女星加耶密会照片被公布时,法国当地一家媒体调侃:“昨天我们有个平庸的总统,一觉醒来,我们有了真正的法国总统!”

2.jpg


  而这不忠诚的背后,还有家暴。


  在法国,一年约有50万妇女遭到殴打,甚至每三天就有一个女性因家庭暴力死亡,但近八成的受害者保持沉默不敢出声。


  但法国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现象。政府认为,就算妓女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求而自愿出卖肉体,但这种看似平等的交易背后,仍忽视了女性自身的感受和尊严。

1.jpg
 《巴黎妓院回忆录》剧照


  为了维护女性的权益,政府甚至还通过“卖淫无罪,嫖娼受罚”的法律,打击买春者,反对女性被商品化,以保护女性尊严。


  法国是女权主义的发源地,女人独立,却不强悍。这是一座属于女人的城市,巴黎塑造了时尚的女性,时尚的女性又成就了巴黎。


  除了“浪”,法国人还很“慢”!


  除去浪漫,法国人还是天生的享受主义者,尤其是对美食的追求。


  作为米其林的发源地,法国自然也是米其林星级餐厅最多的国家。法餐在世界餐饮界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


  生活在美食之都,法国人总是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吃饭上,并坚持“前菜-主食-甜品”不可动摇。

blob.png


  巴黎女人的优雅,是“慢”出来的。


  早上起床,不论如何都要先来一杯咖啡,1点以后才吃早午饭,晚上则是到了7点半以后,喝点红酒,吃几个小菜,一顿撮到9、10点。但拉开窗帘一看,天还亮得跟黄昏一样。


  兴致一来,随时就派对走起了,不管第二天是不是工作日,起不起得来也无所谓,因为在法国人的时间观念里,基本上任何的约定,时间跟放屁一样,迟到个半小时,都是合情合理的。

1.jpg


  有留学生在法国进修大半年,基本就没见到准时到教室的老师,但下课的时候,倒是很准时的。


  在法国,人们迟到最惯用的理由就是路上堵车了。在他们看来,这压根儿就不是他们的错,“老子已经尽力而为,只是天不助我”。


  曾经有个法国老太太在德国转乘,到达车站时错过了火车,她无法理解的是,她只比发车时间晚了10分钟而已,火车居然开走了。对她而言,火车晚开2个小时以内都算准时的了。


  法国女人,越老越像巴黎


  当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并非所有的法国老太太都这样。


  在法国,有句谚语:“女人即使老去,也不会枯萎。”


  法国女人天生带着一股自傲感,她们活得自在,会在公共场合聚众吸烟,也在厨房里淡定从容。


  她们坦然接受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皱纹、雀斑、眼袋挂在脸上,一点也不妨碍她们继续肆意的大笑。

1.jpg


2.jpg

FannyArdant 在《巴黎我爱你》中的吸烟剧照,成为经典。


  这股自傲感,仿佛还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增,就像巴黎历经所有而留下来的底蕴一样。


  法兰克在日耳曼语中意为“勇敢的、自由的”。法国自古以来,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饱经战争,在长期的纷纷扰扰中,不同的民族混合成了法兰西民族。


  正是这种复杂、多元的土壤,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从蒙田、孟德斯鸠的哲学启蒙,到雨果、罗曼罗兰的文学经典,甚至到今日依旧被全球追捧的巨作《小王子》,无不流露着法国人独有的魅力。


  这种耳闻目染的文化熏陶,也成就了法国女人头脑上的优雅。


  “比起做闪亮亮的水晶指甲,巴黎女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上,好不经意地在谈话间提起萨特或福柯。”


1.jpg
不管走在哪里,法国人总习惯随身携带书籍。


1.jpg
在咖啡馆、餐厅、候车处,随处可见看书的法国女人。


2.jpg
叼着烟的时候也不忘翻两页书。


  巴黎之所以是巴黎,离不开优雅的法国女人。


  她们简单得就像红白蓝国旗一样,看似随意拼凑,实际上每一种颜色,都隐含着法兰西民族经历磨难但又勇敢站起的不灭斗志,彰显着“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不容置疑的信条。

3.jpg


  这是一座属于女人的城市,这是一座爱的城市。就像是1998年法国世界杯那曲《生命之杯》的开篇:


  “生命是纯粹的热情,


  应该盛满了爱,并藉以为生”。


  参考文献:


  [1] Yael Mellul, Lise Bouvet. (2016)Why France Is Adopting A New Law That Criminalizes The Clients, NotProstitutes.


  [2] 陈莉雅(2018)《法国人提出,#Me Too运动的扩大,可能会阻碍性的自由表达》.好奇心日报.


  [3] 德波拉·史蒂文森(澳)·《城市与城市文化》


  [4] 若昂·德让(美)《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5] Twippo法国时尚(2018)《法国女性的生活哲学真的存在吗》


  [6] 刘世能(2012)《法国巴黎的两次脱胎换骨》·城市化网

blob.png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