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邵逸夫奖新闻发布会出席嘉宾,左起: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程伯中教授,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及评审会副主席杨纲凯,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陈伟仪 大公报记者唐晓明/摄
第13届“邵逸夫奖”5月31日在香港公布2016年度得奖名单,6位科学家分别获得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大奖项,该奖有“21世纪东方诺贝尔奖”之称,今年开始每项奖金由一百万美元增加至一百二十万美元。
今年的天文学奖共同颁予美国的三位教授罗奈尔特·德雷弗(RonaldWPDrever)、基普·索恩(KipSThorne)和雷纳·韦斯(RainerWeiss),以表彰他们对“激光干涉仪重力波观测站”LIGO的构思和设计。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共同颁予美国的艾德里安·伯德(AdrianPBird)和美国的胡达·佐格比(HudaYZoghbi)。他们共同发现了一类基因和蛋白,这些蛋白能够确认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一种可以影响基因调控的化学改变,并确立MEPC2中发生基因突变是发育障碍疾病蕾特氏症的主要成因。
本年度数学科学奖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奈杰尔·希钦(NigelJHitchin)获得。希钦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几何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为几何学及其相关的科目带来深远的影响。他多次发现几何学中优美又自然的特点,这些特点至为关键,激发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者应仍从事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在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之成就。评选的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
近期在科研上有杰出成就且仍活跃于该学术领域的候选人将获优先考虑。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提名及评审程序于每年九月开始,翌年夏季宣布得奖人名单并于同年秋季举行颁奖典礼。
“邵逸夫奖”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愿而设,于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宣告成立,并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基金会办事处设在香港。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