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北京共识之父”雷默:“中国特色”下一步需要新的思想解放

2009-10-15 09:09:02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乔舒亚·库珀·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基辛格咨询公司常务董事,曾担任约翰·桑顿办公室主管合伙人、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访问教授,2004年提出著名的“北京共识”。

    建国已60年的今天,中国需要真正源自本土并适应本土的观念,因此一场新的解放思想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中国人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模式——这是“北京共识”首倡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作出的论断。

  在大学里本来学拉丁经济的雷默,几年前担任《时代》周刊最年轻的国际新闻记者和主编的过程中,喜欢上了中国事务,并学习中文。近年来他连连著述,多与中国有关。特别是2004年的《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让他一炮成名,被人称为“北京共识之父”。 北京共识

  政治改革必须是

  中国自己的设想

  现任基辛格咨询公司常务董事的雷默主要负责北京办公室的事务,经常往返于纽约和北京之间。2004年,当时在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任职的雷默,提出描述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北京共识”,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这个概念挑战在西方流行15年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多年来,强调市场自由与民主政治的“华盛顿共识”,被西方一些人当作“灵丹妙药”,一直试图向全球推广。

  “北京共识”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迷思。“北京共识”强调三点:一、对于改革创新和不断试验的承诺;二、GDP不是社会进步唯一衡量标准,经济可持续性和财富平等分配更重要;三、政策自决和金融主权,欠发达国家对强权的牵制。

  显然“北京共识”是对西方主导模式的反叛,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有吸引力,有人将之与“中国模式”划上等号。西方有人担忧这为那些“专制国家”找到借口,而一些中国人认为,所谓“北京共识”似乎更像中国的目标,而不是中国的现实。

  雷默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承认,“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确实存在很大争议,但他认为,这个概念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效。他说:“观察今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发现一种以中国现实为背景的有效观念。‘北京共识’不是抛弃‘中国模式’,以全世界共同认同的观念取代它,而是如何使‘中国模式’更好地容纳它们。”

  雷默据此提出“后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即中国需要真正源自本土并适应本土的观念,因此解放思想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中国人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模式。与此同时,政治改革也愈显重要。他说:“我不相信政治改革必须走西方的模式,它必须是中国自己的设想。”雷默预计,中国政治改革很可能像经济改革那样,走循序渐进、逐渐摸索的道路,有可能先从中共党内民主开始。

  他也对中国强调稳定表示理解,他说:“稳定是中国人最希望,也是觉得最重要的,却是最难的,因为未来中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必须关注需要什么样的稳定,稳定的性质和动力所在。”他指出,以前大家认为中央集中式的治理模式最有利于稳定,而现代实践却证明,合理分权更有利于稳定。

  他强调,其实“北京共识”最核心的意义在于:每个国家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巴西模式与中国模式就不一样,不能只有“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基本思想就是一个模式通用不同国家,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说:“当今世界每个国家要发现它自己的解决方案,不同的病人要有不同的药方。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将更强壮、更具活力。” [NextPage]

  战略挑战

  中西方对中国国际形象

  认知有差异

  雷默还注意到,新中国建国60年,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但另一方面,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使得西方国家在惊叹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害怕中国成为强权,颠覆现存国际秩序,害怕“中国模式”取代“普世观念”。由此带来中国国际形象在中国和西方民众心目中形成巨大反差。

  对中国国际形象演变颇有研究的他指出,中西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反差集中体现于:“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中国人经常抱怨,自己国家过去多年取得非凡进步,西方国家却视而不见;中国不干预别国内政,只想办好自己的事情,西方国家却指责中国搞利己主义、重商主义,不愿承担责任;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统一,西方国家却经常拿台湾、西藏、新疆问题说事。这到底是为什么?

  雷默分析,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中国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本身就不易理解,而现在中国变化又太快了,快得连中国人自己有时都感到迷惑,更何况是没有足够时间认识中国的西方人。第二,中国的政治体系表述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观念不同,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从而销蚀了信任感。第三,在台湾、西藏、新疆以及朝鲜等热点问题上,中国的行为方式与西方不同,中西在价值观上有很大差异。第四是在经济、军事上存在的利益之争和认识分歧。

  为了帮助西方人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中国官方近年加强了对外宣传和国际公关的力度,不过著名中美关系专家王缉思曾指出,中国国际形象终究还是取决于国内形象,自己老百姓对国内政策和社会现象满意了,中国国际形象自然也就随之改善。

  北京奥运会时担任NBC特约评论员的雷默表示,同意王缉思的看法。他指出,中国改善国际形象的挑战在于,如何尽力让西方觉得她是值得信任的。比如在非洲的投资,中国要让非洲人民相信,它不只是去获得资源,把东西拿回家,也在帮助当地建医院、学校,帮助当地全面发展。

  他说:“有些人可能认为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但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教育、医疗的发展。这也是‘北京共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中国媒体想提高话语权,雷默建议,加强透明度非常重要。另外,中国有辉煌的历史,令人羡慕,但这对提高当今中国的国际形象起的作用不大,中国应当更多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告诉国际社会它未来的走势。遗憾的是,一些官方媒体仍然是以旧的方式进行宣传,难免效果不大。

  雷默强调,中西价值观矛盾带来的对中国国际形象判断的大相径庭,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最大的战略挑战之一。他认为,由此带来民众情绪对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未必会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冲突,关键在于决策者要有全新的思维,作出战略性的抉择。

  美中关系

  必须建立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最近雷默出版了新书《不可思议的时代》(The Age of the Unthinkable),指出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不能依靠传统的模式和思维来解决国际问题,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机制。

  雷默指出,这同样适用于中美关系。以往中美关系的模式就是谈判、签约,基本上只是一种策略性的、由官僚机构实施的、可操作性的关系,因此双方难免都采取有时合作、有时牵制的手段。而且目前中美关系的概念和走向基本上还是由美方来定义和主导,从帮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都是如此。“战略与经济对话”还没有摆脱这种窠臼,具有操作性,但不是为解决核心问题而设,对真正建立美中战略关系要求来说依然不够。

  雷默强调,随着中国成为更成熟的国家,现在已经到了重新考虑中美关系,建立真正基于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时候了。这需要决策者有基辛格和周恩来那样的既有历史性,又有前瞻性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战略概念。

  雷默指出,美中需要一种富有想像力的创造性方法,使两国关系从不太稳定到承诺成为朋友的转化。他说:“不要以为国家利益永恒不变,国际事务其实变化是很快的。”他强调,当前美中两国要避免一些突发危机,使两国变得很难合作。他说:“两国关系最大的风险并不是两国之间可能爆发战争,而是在一些重大全球事务上不合作。”

    中国再出发

  洗尽铅华,中国再出发。

  建国60年大庆长假后第一个工作周,或许是一个更适合冷静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时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会如何继续前进,过程会不会像过去60年一样艰难曲折,2049年新中国建国100年的时候,中国会怎么样?这些疑问都有待时间解答。[NextPage]

  正如执政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在阅兵讲话时所言,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中国经济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稳固,它在很大程度上靠政府投资推动,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更令人吃惊的数字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目前仍排在全球100名之后。根据IMF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排名位于佛得角和亚美尼亚之后,仅在伊拉克和刚果共和国之前。残酷的金融危机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实力不属于那些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而是那些可以轻松以本币借款的政府。毕竟,美国从哪里借钱呢?中国。

  此外,社会矛盾加剧、群体性事件增多、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发生,也都在警醒我们,未来的道路很艰难。单就外交而言,中国是否已做好准备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外交政策决策者与民众是否会在头脑发热或民粹蠢动之间游移?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朝着一个目标高速奔驰,也从来没有一个政府领导过13亿人口共同致富。换言之,任何国家的任何成功经验和模式,都不足以帮助中国应付它独有的问题。中国只能继续自主地探索,包括从自身经验和自身文明中,寻找克服现实问题的智慧。

  2009年的中国处在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复杂微妙时刻。中国正面临很好的机遇,也面临艰难的选择。

  这时,我们不再需要廉价的表扬和吹捧,不能沉湎于过去的成就,当烟花谢幕,当歌声远去,前路漫长,我们需要真正冷静与犀利的批评。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