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地王”产生,一个又一个央企现身。在北京,先有成都中泽摘走奥运村乡“双料”地王;随后中化方兴不甘示弱,40.6亿元拿下广渠路15号地,创造北京地王的“新纪录”;在上海,当地国企绿地集团拿下“今年上海最贵地”,投资金额达12亿元;在广州,广州城建集团竞拍下今年的广州地王,溢价高达154%;不光是北京地王、各地地王频频出现,一线城市里还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区县地王”的新称呼。(本报7月6日13版,《北京商报》7月14日)
近段时间,在房地产领域接连上演“国进民退”的闹剧,央企作为主演,不但在一线城市,而且还在二三线城市,进行近乎疯狂的“圈地运动”,不断打破“地王”纪录。
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也包括舆论,纷纷对带有国字号背景的中央企业疯狂拿地的行为进行质疑,尤其对我国房地产业极有可能出现的泡沫表现出深深担忧。“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比2007年更疯狂的泡沫。”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但是,面对舆论的质疑,央企并未收敛,依然我行我素,在全国各级城市频频戴上地王的“桂冠”。实际上,国字头开发商独霸土地市场,恣意与地王联姻,绝非是偶然事件。其中,必然有幕后推手踊跃参与,充当央企的背后靠山。
就目前房地产业的现状而言,笔者以为,央企与地王联姻的幕后推手起码有三个:金融机构的宽松和放纵,让央企“如狼似虎”。央企大手笔投资房地产,与我国的金融信贷宽松有着很大的关联。原因是,我国国有银行,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银行,主要靠银行利差和随意性较强的收费项目,从而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尤其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在掌握制度尺度上,不仅对央企偏爱有加,而且在政策执行方面是相当的宽松。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各银行的信用贷款,仅50%用在实体经济之上,而另外一半,部分流入股市与楼市,其中,央企资金“如狼似虎”进军房地产市场,就印证了这点。
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国字头企业“如鱼得水”。对于以房地产业作为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地方政府,当然期望在楼市回暖的今天频现地王,自然会对国字号企业竞标土地,或明或暗进行支持。如此一来,不仅扰乱了土地市场,而且更导致了国字号企业占地为王现象的屡屡出现。正如国土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所言,“地方政府趁着恰当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式出让储备土地增加财政收入可以理解,但不能做‘天价土地’的幕后推手。”
国资委的监管乏力,导致房地产领域“国进民退”。尽管在2005年,国资委圈定了16家以建筑,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的央企,也屡屡强调“主辅”分离的政策,但由于监管乏力,造成了央企房地产业务遍地开花和“国进民退”的态势。最新资料显示,在国资委管辖的央企中,涉及房地产业务的高达80%,据专业人士估计,央企中房地产资产总量已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业人士估计,央企中房地产资产总量已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既然我们知道了谁是央企与地王联姻的幕后推手,国家应下定决心尽早斩断这些“黑手”,避免房地产业泡沫的产生,让房价回归理性。具体讲,一方面,国家要对央企的信贷,进行严格监管,特别是对流入到楼市的资金,要严格控制,从源头限制银行资金流向;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摒弃土地财政观念,站在民生的视角,不能为央企占地为王推波助澜;最后,国资委要重新硬性确定参与房地产业的央企,督促其余央企尽快退出楼市争夺,让其回归到实体经济的主营业务上来。即便以地产为主业的那些央企,也应在国资委的监管下,成立保障性住房机构,将绝大多数资金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来。(吴睿鸫)
(编辑:萧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