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其“规模最大、世界最难”
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东西比悍马更能代表没心没肺的消费主义。悍马体形庞大,正象征着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美国陷入低迷的高能耗方式。而今,一家中国重型机械公司买下了这块‘美国梦的碎片’,并制定出使其起死回生的宏伟计划,不仅是在美国,也包括在中国。
———《金融时报》评论中国企业收购悍马
随着上千万中国高中生开始这场马拉松般的考试,中国进入高考时间,因为这场考试的关键性,它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带来沉重的压力也就不足为奇……我是彻底被语文作文题击倒了,如果英国高中生也面临同样考题,他们会怎样……”
———《每日电讯报》驻印度前记者彼得·福斯特评论中国高考
“中国、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令人恐惧的高考”,本月6日,英国媒体以此为题,报道2009年中国高考。这一场超过千万学生参加的考试,在上周也成为国外媒体关注的中国焦点之一。
“‘千军十马’过独木桥”
因为这场超大规模的考试,“gaokao”这一拼音词组,一时间成为国外媒体中国报道的热门词汇。《纽约时报》甚至还给“gaokao”注上英文发音:“gow kow”。
英国媒体报道称,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上千万学生接受了一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而这场考试,也被视为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成败。
而《纽约时报》则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竞争的激烈,不过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似乎没能准确理解这句俗语的意义,将其描述为“一千名士兵和10匹马通过独木桥。”
美国网络杂志《SLATE》则在一篇报道中对高考的含义作了“详细”解释,报道称,“kao”意为考试,而“gao”意指这一考试的高级、暗示它的难度,也暗示它对中国学生前途的“胁迫力”。
“高考就像筷子文化”
对于高考这一制度,国外媒体有不同的解读。
《纽约时报》认为,高考制度的存在似乎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大搭调,“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改变,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国人使用筷子那样难以改变。”
但英国媒体则认为,高考被视为是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一个毕业生成为白领的最好选择。”此外,“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大学,也可以到其他省份上学。”
《SLATE》的报道则将高考与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相比较,“如果SAT也持续两天之久,也覆盖你从幼儿园开始学到的所有知识,也有能力决定一个人的职业轨迹的话,那中国高考也就相当于美国的SAT”。
“世界最难学术测试”
美国《外交政策》编辑则在其杂志博客上发表评论,认为中国高考“可能是世界最难的学术测试”。评论称,持续两天的马拉松考试试图考核中国学生所学过的所有东西,而这一考试的成绩也是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
“这一制度似乎能体现当代中国的一个现象———追求现实的、甚至有些无情的高效率。”评论说。
美国人也来做高考题
国外舆论还对今年的作文题很感兴趣。《外交政策》编辑评论说,尽管中国高考称得上是“标准化考试之母”,但它的题目却“令人惊异的新潮”,甚至还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比如“隐形的翅膀”。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报道也称,从有趣的寓言到流行歌曲,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乎很多人意料,“很多西方读者看了,可能也会忍俊不禁。”
报道还将高考全国卷和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原文刊载,“挑战”美国读者———“想上中国大学吗?先完成这些大学入学考试题。”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