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反省批评,青年人集体发声

2008-04-24 19:34:41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

   

    20位青年批评家4月17日齐聚北京,共同就“新锐批评家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艺术与传媒”两个议题发表了演讲。据悉,这是美术圈内第一次大规模召集青年批评家共议当代艺术的“冲突与梦想”。

    本次论坛由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组委会主办,该展览总策划梁长胜介绍说:“去年6月28日正式开始的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期间,我们已经进行了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活动家对批评家的提名工作。经由20位批评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推荐,产生了新锐批评家名单,‘新世纪的冲突与梦想’中国当代新锐批评家论坛就在此基础上产生。”

    据了解,本次论坛共有近年来在当代艺术策划和评论中十分活跃的青年策展人、批评家、媒体记者20人参与,他们分别就自己对当代艺术关注的问题和现象发表观点,并和现场艺术家、观众进行问答互动。大家针对当下的艺术市场价格飞涨、批评失语、艺术与传媒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和解决意见。论坛分上下午两场,批评家邹跃进、贾方舟、邓平祥、殷双喜担纲评议员,对发言人的讲演进行评议。

    批评家贾方舟在现场表示:“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群体集体出场,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批评方法,他们的方式和我们老一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观察更敏锐,更有文化视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在中国当代批评的历史上,将来会有所记载。”

    如何应对批评失语

    “青年批评家应该具有艺术史的知识,能够对作品进行描述、阐述评价。”四川美院教师何桂彦在发言中强调,“批评需要方法论,批评的目的应该是具有建设性的。”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段君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他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网络深刻影响了青年一代的生活,“网络生活在一段时间内替代我们的真实生活,甚至我们与网络的关系,也可以替代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和老一代批评家之间差异的存在。”段君说,“我们这一代青年批评家当中,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非常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面貌,但这恰恰是新一代批评家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于批评家与艺术理论的关系问题,中央美院美术学研究所的刘礼宾认为,理论必须为批评家所用,“理论不能影响判断的过程,批评家的批评行为不能沦为理论的阐释。”他同时也对“新锐”这个词表示了质疑,“有些青年批评家观点非常陈旧,而一些中年批评家和老年批评家反而观点非常新锐,新锐应当是眼光的新锐,而不是年龄的新锐。”

    “现在市场催生下的年轻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风格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作品水准下降的情况,理论界的年轻人也应该以此为戒。”发言人王雪芹对青年批评家的现状也表示担忧,她认为青年批评家应当反思当下的艺术现象,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坚持自己风格的同时应该继承上一代人的严谨务实,从自己做起,树立严谨的作风。”

    《艺术当代》杂志的记者付晓东以“裁判和运动员”为喻设定了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关系,她说,“当下许多艺术家直接参与国际的展览,不断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时候艺术家已经走在了批评家对艺术理解的前面了,这个时候作为裁判很难在单一的状况下判断作品的好坏。”“知识更新对青年批评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体系,同时更多地关心从中国到世界的艺术发展的变化,最起码在内心要有这样的体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觉得批评家和策展人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去研究艺术史。”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的策展人柳淳风表示,青年批评家应该更多地看到艺术背后的东西,找到艺术要表达和隐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独立的精神,包括经济上的独立。”

    中央美院博士生盛葳在发言中提到了青年批评家的“骂派现象”,“有一些人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富有批判性甚至破坏性的力量。”这带来了两种结果,“他们既对显得一团和气的当代艺术界产生了刺激的作用,同时,充满火药味的批判有时也处于名声和资本的支配之下,有些批判可能正是出于一种欲望使然。”

    批评家贾方舟在评议时说:“本场发言大家都是在反省批评自身的问题,我觉得这些年轻的批评家更有资格反省我们20年来的当代艺术。没有反省我们的批评就无法进行,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都需要有反省精神。”

[NextPage]

    艺术与传媒怎样“双赢”

    本次论坛下午场的发言人大多数是来自传媒领域的艺术新闻记者,他们共同就“艺术与传媒”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新京报》记者周文翰认为,在当下,媒体不可能是完全独立公正的。“资本家出钱,批评家、记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报道的真实性。”他对当下众多的艺术展览表示了厌烦,“对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只是职业工作的习惯。”相比之下,他表示,更愿意到当代艺术的活动地点去看看当地的古建筑和博物馆。

    《美术报》记者潘欣信则表示,由于当代艺术界与媒体的关系过于紧密,艺术家和批评家更注意媒体的力量,而不是艺术和学术原则下的独立发展空间的建设,“媒体专业道德和记者的自主性有待提高,艺术专业媒体还是应该专业些。不能高深,就不妨普及些;要么走娱乐化的道路,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艺术与大众间体验传播的尴尬》是北京青年报记者王岩的发言题目,她将多年来自己在艺术新闻报道中的经历与体会做了非常朴素的演讲,“作为北京青年报专门负责艺术报道的记者,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孤独。”王岩说,大多数艺术报道的稿子都很难引起公众注意,直接导致了记者发稿的艰难。她呼吁艺术家“真正好的艺术必然会通过传播增加它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发言人杜曦云以“信仰、现场、微观叙事”为关键词,分析了当下艺术市场的现状与问题。“我认为,只有在步步为营、逐个击破的具体、微观探究的基础上,再做力所能及的宏大概括和抽象,这种宏大叙事才可能是切实、准确的。”

    《艺术市场》杂志社长助理马继东就艺术媒体的话语权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列举了当下在艺术媒体上艺术家软文广告的案例,“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公允、独立的声音很重要”。

    “所谓的话语权是你能够选择最权威、最深刻的那些领域的人来在你媒体上发言。”评议员邹跃进对发言人的演讲进行了逐一点评,“关于大众传媒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是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我们作为传媒、批评家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批评家殷双喜认为,青年批评家现在的探索、研究、积累、梳理,有助于建立专业知识的基础,未来会有很多基金会、美术馆等非盈利的公益性的单位来和他们合作。他也对论坛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和希望,“作为一种趋向于学术化研讨的要求,青年批评家论坛一定要严谨。以后要逐步完善,否则跟国际上的策展人交流,就不能对等。”


    (实习编辑:关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