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共厕所、公园、图书馆的陆续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也纳入今年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公众文化权益逐步扩大,明显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而“井喷”式的客流量、展览环境局促等问题的产生,也让博物馆遭遇尴尬。带着这些欣喜和尴尬,一个新的公 共服务免费时代正向中国民众走来。政府主动买单让公众共享文化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说,按照中央政府今年1月底提出的计划,4月1日以前,全国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将达到600座,到明年还将有800座博物馆免费开放。目前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总数在2300家左右,其中大部分属于公共博物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宋向光说,和全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有利于公立博物馆回归到服务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这一举措将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各地实施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客流量增加5到15倍。而在以前,这些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建设和运营的博物馆,每天的接待量明显不足,造成公共资源的闲置浪费。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为社会共享博物馆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此次北京市在中央政府要求的12家免费开放博物馆之外,还用市政财力支持另外21家博物馆也实行免费。北京今后每年对博物馆的财政投入将达到1.2亿元人民币。
有专家认为,我国推动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是惠及个人的利民政策,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经历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后寻求文化发展平衡的体现。免费开放能给予参观者多少“内容”
“最高峰时,1万多人排队等候进博物馆参观。”据当地媒体介绍,在湖北省博物馆开放的当天,万人进馆“挤瘫”博物馆。类似湖北省博物馆,各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几乎都是“人满为患”。
可是,也有事与愿违的。去年5月18日,杭州市属的全部15家博物馆就已宣布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但开放大半年来,一些博物馆仍然门庭冷落。有人这样总结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存在的通病,展览内容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
有参观者表示:“有的博物馆布的展甚至20年没动过,这样的内容早就过时了,怎么会有人爱看?”可以说,这样的展览,即使免费,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就算进来一次,也很难有人愿意来第二次。
怎样才能留住更多更成熟的观众,怎样才能让博物馆里的节目常出常新,让观众常进常新?这个命题已经摆在博物馆的面前。
“如果走进博物馆只是一时之热,就违背了政府免费开放的初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达他的担忧,“观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在关于免费开放的热议平静之后,会逐渐缓释。开放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群众走进博物馆的习惯,培养未来的观众、永远的观众。”
“免费开放将促使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发生微妙的位移。”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表示,“博物馆以往服务精英文化的定位将转向大众文化,有利于掌握公共资源的博物馆为更广大人民服务,同时也给博物馆带来压力。怎样寓教于乐,已是当前博物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在免费开放,国家财政买单的有利环境下,像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服务行业应如何更好地服务观众?专家认为,在博物馆加快其硬件发展的同时,人才的“软实力”建设也要不断加强。
据相关资料,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都无法满足要求。由于陈列品的特殊性质,博物馆需要历史、绘画、修复、鉴定、装裱等多方面的专家、人才,要让真正的专家来管理博物馆事业。专家呼吁,博物馆专业学科的“软实力”建设,要尽快纳入教育序列,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经济利益的挤压下,近年来,基层文化馆、群艺馆已经失去大量的人才!”没有师资,没有管理人员,如何吸引公众重新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如何让近乎枯竭的群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他指出,我们的老百姓,不是不爱读书,不是对知识没有渴求,而是不知道在哪里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引导老百姓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推卸的任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人力的投入来完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难度在于乡镇和村。不能要求老百姓都跑到县城里去看书,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服务到位,否则‘均等服务’就只是一句空话。”陈力认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业的头等大事。
(实习编辑: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