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观念作品遭到抵制 艺术因何与大众面面相觑?

2008-04-02 15:40:05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艺术介入生活366天”之“受伤的天使”)

    编者按

    艺术创作到底是大众眼中美的诠释,还是艺术家与专业人士的解读?公众认知与艺术本体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从北京曾经有过的人体标本展冷遇到王小波的裸体雕塑无法公开展出,而弥补鸿沟从来都不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艺术介入生活366天”之“受伤的天使”遭到了市民的抵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次,艺术倒是真的介入了真实的大众生活。本专题就此事件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新闻背景

    “艺术介入生活366天”作品遭市民投诉被迫撤下

    “受伤的天使”是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艺术介入生活366天”中的一个项目,这个艺术项目的方案是在五角场800号、浦东大拇指广场、嘉善路等处的高楼上,悬挂5具艺术家本人的翻模雕塑,雕塑的背后有一对天使的翅膀。但是很少有市民愿意这么理解这个作品。近日,悬挂在五角场800号的两具雕塑因为有市民误以为有人跳楼报警而被撤下。此事被新闻媒体报道之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新闻。

    设计施行这个方案的艺术家刘瑾介绍,在悬挂这些雕像前,是向大楼管理方、城管等部门征询过意见,并取得了同意之后,才悬挂上去的。原本计划要在上海多幢高楼挂20个,但部分大楼管理方认为市民可能无法接受而婉言谢绝。这个“受伤的天使”艺术作品,其实是对当下人们新的生存处境的一种思考。天使,是守护者,也可以看作人们内心善良的象征。这个伤痕累累的天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的境遇,其实也是我们的境遇。

    艺术家和这个作品饱受争议。艺术,在公众视野中再次成为一个令人生疑的问题少年。

    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某天走出门去,远远看到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危悬于对面的高楼上。虽然看得并不真切,但这个景象是不是依然令人恐慌?这就是近日一个名为“受伤的天使”的装置艺术作品引发大规模争议的直接原因。据悉,目击这个作品的市民第一反应就是有人要跳楼轻生,并打电话报警,甚至连消防部门也一度赶赴现场抢险,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这才撤离。

    在获悉这不过是件艺术作品之后,市民普遍表示难以理解。他们不仅不理解这个作品的含义,也不理解艺术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有关这个作品争议的内容出现在社会板块,网站还提供了作品现场的视频文件链接,评论者甚众。记者浏览了一部分网友留言,发现相当多的评论都是对作品表达不满,进而攻击中国的当代艺术。
   
    分析市民的心理变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刚看到这个作品时感到惊恐,在知晓真相之后会产生被艺术愚弄的感觉,由错愕而愤然。他们还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故意入侵,而在这个公共空间中所发生的事件,自己居然没有事先的知情权。艺术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终究还是一个异质的存在。证大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认为,市民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解读的神经看来依然脆弱。因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在当代艺术中难以找到对应。所以,他们的恐慌可以理解。

    现在,这个作品在艺术评价层面的好坏已经显得不再重要,艺术评论在这里被搁置起来了。这个事件也已经从一个艺术事件演变为社会事件,艺术家、“介入”项目主办方证大艺术馆,都被不由分说地推上了社会公共批评的被告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事件中,确实存在着两个话语系统———艺术的和公众的。很难评论市民和艺术家谁对谁错,因为这个对错不在同一个评判标准之下。假如一定要归咎于谁的话,只能说艺术家和证大艺术馆对于这两个话语系统之间的隔阂之深,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上海有十多家公立、私立的美术馆,画廊的数目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保守估计也不下两百家。艺术规模不可谓不大,每年的艺术展览数量也不可谓不多。现在我们终于再次尴尬地发现,每次艺术展览开幕仪式上,高朋满座只是自我循环的假象。圈内人同时占据了发言席和观众席,而普通市民依然在美术馆外神情漠然地眺望。美术馆、艺术空间们,在这个事件面前被宣告了集体的失败。因为在那么多的艺术活动中,它们在场,可市民缺席了。

    而艺术却依然没有停下匆忙的步伐。艺术已经不再只是审美,它还包括了“审丑”。艺术宣称不再负责制造精神愉悦,它的领域从眼球向大脑延伸,它希望能让人思考。在写实主义艺术根深蒂固,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当代艺术普及活动的中国,艺术走到今天,而观众依然停留在过去。因此,“受伤的天使”事件,其实是一场和时间有关的必然误会。当代艺术都已经不屑于挑战传统艺术观念了,可是在公众面前却碰上了最为坚固的传统艺术观念的堡垒。相当多数对此事发表看法的市民认为艺术应该是“美”的。这跟沈其斌的观念产生了直接的碰撞,沈其斌表示,从前的公共艺术就是城市的装饰,可是到了今天,当代艺术难道还只能充当城市的花瓶吗?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前卫者孤单前行,他们总是不能被同时代的大众理解接受。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场景。可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不是这样。它不是某一两个艺术家作品遭到争议的问题,而是当代艺术整体地自外于大众。指责艺术家和艺术活动主办方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作委屈状申辩,说大众应该理解艺术也是可笑的态度。沈其斌说,这个事件让艺术家和艺术馆遭遇很大的压力,唯一让人欣慰的地方在于,它贴切地展示了“介入”项目的主旨。把艺术让入公共生活中,看它会发生一些什么反应。

    两个彼此隔阂的话语系统,它们之间若真的有对话、沟通的可能,这种可能总是要从误解和争吵开始的吧。

    ◇记者观察

    同样遭遇不解的他们

    2001年前后,德国海德堡大学解剖学教授高斯·万·哈根斯使用自创的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人体标本,并推出了“人体世界”展览,在东京、柏林、维也纳等城市,观众总人数超过1600万人,引起巨大争议。

    2004年4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体世界科普展览,在北京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展览馆开幕。生物塑化技术是用高分子多聚物代替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简单来说分为四步:一是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大概要4个月,然后解剖人体;二是脱水、脱脂,用丙酮替代水和脂肪;三是真空浸渗,在真空状态下,用高分子多聚物代替丙酮;四是硬化定型。展览共展出20余个真人体和200余种真人体器官。

    (实习编辑:关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