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公明(广州美院美术史系主任)
吴冠中先生近日成了艺术圈和媒体热议的话题,他的“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等言论引起了一些国画家的强烈不满(据3月28日《北京晨报》)。对于吴冠中发表的诸多批评言论,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他批判美协和画院的言论当然有其道理,但这都是圈里圈外多少人都说过的话,轰动一时
只是名人效应所起的放大作用而已。这当然不是吴先生的责任,他有权利说出人人语中已有的话语。问题是我们的传媒很看重名人的话,我想这里面可能并不是俗话说的“人微言轻”的道理那么简单。“曾经圣人言,议论安敢至”,这是中国舆论国情的一种潜规则;反过来,名人或要人发议论也是因为其身份地位而有了某种保险系数,而且容易引起轰动效应,这又是另一种舆论国情的潜规则。前者的性质很明白,就是禁锢与钳制;后者的性质较为复杂,既有符合言论传播的道理,同时也有不正常和不利于言论争鸣的性质。这就是传媒的“追星”现象,既有其现实语境的必然性,同时更应该看到这对于形成自由、平等的舆论氛围有不利的影响。
第二,吴先生的言论最受关注的可能还是他对中国美协和画院的批评。以今年1月10日他接受《南方周末》的专访文本为依据,我想做一些分析。关于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他说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个体制问题”,这似乎触及到了根本性问题,可惜的是在他的具体论述中却并没有深入地谈体制问题。当中国画院院长龙瑞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重大创作任务为例来反驳他的时候,本来这就是切入体制问题的核心——国家意识形态的利益诉求——的很好路径,但是吴先生却是以美术家对美协和画院的印象、美协应该“提供好的服务”等话题作为回答。他认为现在的美协是抓钱、诈钱的机构,他惟一的一处对于“体制问题”的具体涉及是,“现在的体制,搞作品不如搞人际关系,都走这样的路,作品就没有了”。他提出的“以奖代养”,关键也是要出“好作品”。他对于美协、画院养画家的批评用了很不客气的话,说“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关键也在于要“下蛋”——要出作品。他反复地说对好作品国家要给大奖,一张好画应该可以养画家半辈子,他认为现在国家奖励画家的钱太少了。
归纳起来,他对体制的批评是说现在的体制对于画家创作出好作品是不利的,奖罚不分明、重赏不到位。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批评呢?近日每听圈中人说吴冠中炮轰美协,我真有点纳闷:他到底炮轰了什么?什么是他认为的好作品呢?没有说;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奖励好作品,也没有解释。他只是说了“出作品就是国宝”。我不知道在目前的体制——当然不是指吴先生批评的那种美协赏罚不分明的体制,而是全能控制的大体制——之下,可以被国家视为“国宝”的“好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大家不妨都思考这个很简单的问题。
至于吴先生对于国画、对于现实主义、对于市场、对中国美术与非洲美术的比较等这些问题的观点,我也有些不同看法,但是我认为最值得思考的还是他对于“体制”的批评——他到底批评了什么、维护了什么?他是很肤浅还是很深刻?他的见解是很独到还是很一般?或者仅仅因为是名人谈“体制”?
(实习编辑: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