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吴味
2008年2月27日凌晨,“深港当代艺术创作库”所在的一栋原产劝属于深圳市中侨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有的旧厂房,突起大火,楼房付之一炬,一楼工人烧死了15人,失踪5人,受伤3人。当天留住在创作库中的13位艺术家,虽然通过另一侧的楼梯“仓皇”逃离火海幸免于难,但该“深港当代艺术创作库”基地不复存在,面临迁徙。生命无常,艺术何堪!在追悼15个亡灵的同时,我想起了深圳当代艺术家杜应红在2007年10月16日晚的“大道现场艺术节――深圳站活动”中创作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诊》,正是这件作品仿佛成了这次火灾的谶语。
《诊》是杜应红有感于这栋“脏乱差”的旧厂房的产权纠纷所折射出的深圳的法治建设、人性道德、社会体制、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问题而创作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家身穿白大褂,手拿听诊器为这栋”问题大楼”看“病”(作品的展示还有大量有关这个大楼“问题”的有关调查资料)。显然作品的问题针对性丰富而复杂,应该是一件有一定文化现实意义的作品。只是由于当时这栋旧厂房的“问题”乃是陈年固疾,无法凸现到社会媒体层面,以至于作品的意义无法及时在麻木不仁的社会得到较好的关注。然而,这个作品仍然可以再次昭示出深圳艺术的某种“意义”和某种创作方向。这个“意义”就在于艺术可以参与到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舆论中,从而维护社会正义,这正是我的批评一直强调的艺术观念:当代艺术应该为人的自由与尊严的社会正义而工作。而这个“创作方向”就是如何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中,针对特定的社会(文化)问题,创造一种特定的文化批判的观念,它所体现出的艺术方法论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当代艺术(观念艺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当然作品的具体创作方法还可以改进。杜应红如果没有为了扩大创作库的规模而对”问题大楼”进行多层面的社会学调查,则完全不可能创作这样的作品)。杜应红的作品《诊》虽然在当时无法在社会层面凸现其“意义”,然而,真正的有“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总会在它所针对的“社会(文化)问题”的矛盾运动中适时地凸现其“意义”,今天杜应红的作品《诊》得到相关媒体的关注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社会对这个大楼火灾的反思中已经开始凸现了作品对于深圳的法律、人权、人性、道德、民生危机的批判张力,至少它将促使人们对深圳有关社会文化问题的进一步反思(鲁虹和孙振华策划的以“阅读深圳”为主题的“都市镜像――当代艺术邀请展”就应该邀请这样的作品参加,而不是尽拉一些拿深圳做表面文章的作品)。
这就是深圳先锋艺术的社会(文化)敏锐性和价值取向。然而先锋艺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艺术之路。这次深港当代艺术创作库遭遇火灾,看似偶然,实则是深圳先锋艺术家艰难生存状况的必然(因为先锋艺术家迫于经济的压力不得不选择像这栋“问题大楼”那样的“脏乱差”的创作、生活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是总会出事的)。它已经折射出深圳艺术面临的诸多深刻问题:艺术体制的僵化、艺术政策的保守、艺术官员的堕落、体制内艺术家的奴化、边缘艺术家的无聊、先锋艺术家的艰难、艺术媒体的麻木、艺术批评的疲软、艺术教育的滞后、专业画廊的困窘、先锋艺术基金的缺失、艺术收藏的平庸、大众审美的惰性……所以,这次火灾应该成为深圳艺术反思的契机,面对火灾的15个亡灵(他们何尝不是深圳先锋艺术的亡灵呢?毕竟仓库艺术家是侥幸逃生),深圳艺术和社会应该真诚和勇敢地自我拷问:
深圳艺术何为?
深圳艺术家何为?
深圳批评家何为?
深圳艺术网何为?
深港艺术杂志何为?
深港当代艺术创作库何为?
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何为?
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何为?
深圳22艺术区何为?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何为?
关山月美术馆何为?
深圳美术馆何为?
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何为?
深圳大学三号艺栈何为?
深圳市各级文化局何为?
深圳各级文联(美协、书协、音协、舞协……)何为?
深圳艺术市场何为?
深圳艺术教育何为?
深圳艺术基金何为?
深圳艺术官员何为?
深圳企业家何为?
深圳市民何为?
……
吴味
2008年3月9日星期天于深圳
(实习编辑: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