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勇 赖少芬
2007年3月,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将深圳博物馆等7个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一年来,面对免费开放后出现的种种问题,深圳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解决,使公益性文化场馆顺利度过“不适期”,为群众提供方便、高质的文化服务。
“博物馆以前的门票是10元,虽然钱不算多,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低收入人群拒之门外。”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叶杨介绍说,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给很多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进馆人数由2006年的177.65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311.31万人次;观众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深圳博物馆原来的观众中旅游团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现在深圳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参观的主力。
在近期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国内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出现了观众“爆棚”、秩序混乱、文物受损等问题,作为全国率先免费开放7个公益性文化场馆的深圳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年来,深圳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免费开放后出现的种种“不适症”。
目前,深圳图书馆人流量是每天8000人次至9000人次,周末达到1.1万人次至1.2万人次,比免费开放前增加了两三倍。为提高服务读者的效率,深圳图书馆采用“无线射频识别”等新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读者通过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在几分钟里找到需要的书,加快了图书的流通速度。
此外,深圳还建设了“通借通还”系统,方便市民借阅图书。目前深圳市、区7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读者只要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并开通“通借通还”服务功能,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还书。
叶杨说,2007年免费开放过程中,深圳博物馆也出现了观众随意触摸导致文物展品损坏的现象,有些人来博物馆甚至不是为了参观,而是来纳凉,或者上厕所,卫生纸也成了他们“洗劫”的对象。
对于这种情况,深圳大力发展文化义工队伍,借鉴港台等地的成功经验,招募志愿者参与布展、讲解、导引等服务,加强管理和培训,发挥义工在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中的积极作用。2007年,关山月美术馆举办“黄宾虹画展”时,就在深圳大专院校选拔了一批文化义工,在展览期间为观众提供解说、向导等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深圳各文化场馆也注意从细节上提高服务水平。叶杨说,因为博物馆是高雅艺术的殿堂,要求观众必须衣冠整齐。深圳博物馆特意在展厅里准备了40双布鞋,让穿拖鞋的观众换上布鞋再入内参观,这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水平。
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另一大问题是减少了经费来源。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对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深圳图书馆馆长吴晞说,实现了收支两条线,职工的奖金与创收不再挂钩,这保证了他们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
(实习编辑: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