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扑灰,为其制作工艺的一道起稿工序,即以画样为底稿,用柳条或者豆茬烧成炭条勾画轮廓,拿白纸覆盖底稿扑捺复制线稿,而后手绘成画。
这种年画相传起始于明朝初年,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杨柳青、潍县及平度年画的影响,于清朝中后期达到鼎盛,并自然分支为“老抹画”与“红货”两个流派,历经了五百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显有别于中国其它民间年画。在构图与色彩上,这种古老年画深受中国庙宇壁画、神像画以及当地民间文人画的渲染,细腻清丽,颇有工笔味道;粗狂泼墨,毕现写意格调。涵括这种地域画风的画诀流传至今:“刷刷刷,一溜栽花。大涮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产地如今主要集中在姜庄镇,唯有高密东北乡的棉花屯、甄家屯、城子村、北高家庄、公婆庙等地吕、胡、石、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世传家族,能够原汁原味地承袭着祖传绝技,专业作画谋生,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吕氏画坊。据吕氏族谱记载,其祖上于康熙年间从莱州府迁到高密城姜庄画扑灰年画,开画店。吕氏扑灰年画以祭祖家堂、财神等神像画为主要创作题材,也兼画一些条屏花卉、仕女娃娃。其当代传人吕蓁立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色彩与构图上大胆创新。他画笔下的神像画,尤其是家堂,不再一成不变地沿袭祖传的画稿,而是在画面人物及景观方面自由挥发,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删添着繁缛的细节,画面被描绘得愈加庄重肃穆、富丽堂皇。吕蓁立在绘制过程中虽然采用文人画中的“大泼彩”手法,但在局部却追求精细的工笔效果。人物画的“细心粉脸,眉眼巧画”,代表性地体现着吕氏技法用笔的巧妙。
几十年间吕蓁立一直没有间断对传统扑灰年画的研究与探索,他将创作的触角深入到承载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层面。就连好多山东籍海外游子回国寻根,归去时也特意到高密请一张家堂带回异国他乡,将浓浓的乡情包裹其中。(伊红梅 荆兆强 )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