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傅抱石、亚明等著名画家走遍祖国的江河山川,留下了“二万五千里写生”的画坛佳话,江苏国画也由此进入全盛时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辉煌过后的江苏国画陷入了“缺名家、缺名作”的尴尬。
为了寻求复兴之路,江苏省国画院时隔47年后组织了第二次“万里写生”。上周日,“笔墨新旅·江苏省万里写生作品展”开幕,此次展出的作品更加贴近时代与生活,还逐渐走出了只擅小画的“框框”,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江苏国画重新崛起的希望。
形式突破:重走万里写生路
在第10届全国美展中,江苏国画的成绩是“一银三铜”,对于一个“国画大省”而言,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今年4月,由28位画家组成的写生团兵分三路,投入新的“万里写生”之旅。本次活动组委会执行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昨天告诉记者:“这次出去,目的就是力争出名作,出名家。”
近年来,江苏国画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却关注得不多。高云说:“名家从名作中来,名作从生活中来。要想让江苏国画重现辉煌,艺术家们就必须深入生活。”
此次写生团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3组。3组人马之中,山水组走的路最多,他们一行12人行程1万多公里,途经29个市、县。花鸟组的足迹没有山水组广泛,但更加贴近生活。花鸟组组长喻慧介绍说,在西双版纳扎营期间,他们还和当地的傣族居民一起联欢,“大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全新的。那次宴会上,我们还喝了生牛血,这样的写生太有意义了。”相比之下,人物组的画家们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写生路线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一带,狂风、大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让很多画家回来后瘦了一圈。旅途不同,但工作却是相同的,从记录图像、勾小稿到主题创作,每一名画家都带回了生动丰富的作品。
观念突破:重精妙也重气度
此次画展上,记者注意到,绝大多数的作品尺幅都很大,表明画家们驾驭大画的能力明显有了提高。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告诉记者:“江苏国画尤其是金陵画派讲究笔精墨妙,以往都说"四尺以上无好画",所以大家都擅长画小品,技法上也很精妙,却少有大幅巨制。但到了画展上,小品夹在一堆大画中间,视觉上一下就被比下去了。”
这次写生之旅开始前,组委会在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鼓励画家们多下心思,力争多画出一些大作品。“强调画的尺幅,不单是为了拿奖去的,画的内容和气度大才是真正的目标。”高云解释说,创作大画对艺术家驾驭全局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正是很多江苏画家的弱点,“这样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两条腿走路"。现在看来,效果很好,很多作品不但在尺幅大小上有所突破,还保持了原来笔精墨妙的特点。”
在“万里写生作品展”上,记者看到了本次画展中最大的获奖作品——长6.6米、宽2米的《烟云依旧护青山》。凭借这幅“巨作”,徐州市国画院副院长孙茂祥获得了本次活动组委会颁发的“优秀作品奖”。据孙茂祥介绍,《烟云依旧护青山》是他在走访陕西时得到的灵感:“那里的山川气势很大,给我的震撼也很大。不走出去,不可能获得这种创作素材和创作状态。”
一次集体写生,也许无法迅速给江苏国画带来质的提升,但高云表示,江苏国画需要厚积薄发式的发展,“我们要的不是短期效应,积累和创新是最重要的,从这一点来看,万里写生达到了目的。”
(编辑: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