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艺术家李青的作品
周春芽作品
“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这些天正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这一展览展示了周春芽、曾梵志、刘炜、毛焰、张恩利、赵能智等艺术家近年来所做的艺术探索。策展人的用意是通过这个展览“对八五新潮之后中国架上绘画观念演进和形态嬗变做一次学术梳理和集结,在形态上对当下盛行的图像化潮流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批评”。
这个展览,试图成为一面探入中国当代艺术内部的窥视镜,将“八五”新潮以来的中国艺术弊病呈现出来并思考解决之道。
早有批评家归纳,“八五”新潮以来,中国绘画呈现出两种消解的趋势。其一,在文化取向上由宏大叙事演变为后期的“波普”和微观政治的观念阐释;其二,在形态上“图像化”,即通过充满情绪化色彩的策略性整合与发挥后,某种情感和图式成为主流。“图像化”是绘画置身于现代策略保护的结果,如欲恢复绘画的自治,必须摆脱这种带有侵略性的策略的“保护”。
按照这样的定义来浏览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名艺术家及其作品,不难发现,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等人都赫然可以划入其中。问题还在于,这些艺术家在早年间寻找到自己的符号之后,便再也没有作出根本性改变。他们的作品因为重复而具有了市场力量,但是在面对飞速变迁的社会时,却越来越失去了可对接的现实意义。
策展人徐可和漆澜在展览的学术文章中提出,新绘画的形态是流动变化的———历史图像不再是固定、类型化的价值定义和形态总结,也并非一种完善的表达方式。
他们基于学术理想的这个主张,在当前市场主导的中国艺术局面下,势必会举步维艰。北京一位策展人不无感慨地表示,现在的当代艺术不仅是一个圈子林立的江湖,还是一条交织着各方利益的工业化流水线。
本次参展的13位艺术家都名气响亮,这些年来也始终在进行新的创作尝试。他们可能希望在市场和创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这个方面他们也的确是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但是,用今年上海艺博会上一些海外画廊经营者的话说,“在技巧的成熟和市场经验的充分西化之后”,令人震撼的作品将越来越难得一见,并非他们没有改变局面的愿望,而是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中国艺术家和作品整体平庸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编辑: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