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7艺术北京的一个重头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在2007艺术北京教育项目论坛上发表了关于“80年代:关于中国自己的艺术”的演讲,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从1987年以来将近20多年当中的几个不同主题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上世纪80年代,艺术的主题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线发生互动。80年代的当代艺术是中国的内部事件,跟外国没有关系,这不是被动影响的。”尹吉力以上个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几张作品孟禄丁和张群共同创作的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刘小东的《电脑领袖》和罗中立的《父亲》为例,阐释了在1980年代艺术家创作的思想来源。
新生代的“自我”
在谈到以刘小东、喻红为代表的“新生代”艺术家时,尹吉男强调:很多新生代作品都是以领袖与“我”的存在为抽象背景。而在新生代当中,突然开始强调“自我”、“我的个人”,而不再提倡集体,“我”变得重要了。80年代艺术家目标是追求个性,这一过程到90年代逐渐完成。“包括四大金刚(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都是在90年代成熟的,不是在80年代,80年代他们的作品还找不到方向。”
海外艺术家的“中国符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徐冰、蔡国强为代表的远走海外打拼并取得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在尹吉力眼里主要是依靠了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它的图象、符号、理念、观念思想,包括制作的手法,这样的趋势变得非常厉害,特别在90年代中期之后。在国际上最大的成功者,都是跟这样民族文化有关系。从蔡国强的火药,徐冰的印刷术,还有黄永砯的纸浆,创作涵盖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四小发明———脸谱、古代民间故事、墨汁、蚕丝。”
当代艺术要进入中国文化的上下文
在尹吉力眼中,中国当代艺术仍需要寻找具有文化意义的参照物。“没有上下文,很难去定位中国当代艺术和解释个人。因为不知道作品与主线的文化是什么关系,就很难去评判。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尹吉力认为,中国艺术家要在国际背景当中获得承认,他就需要有一种谋略,这个谋略就是他一定要跟强大的文化建立关联,因为那个强大关系是有坐标的。但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在当代艺术家选择借助中国的四大文明策略令他们成功的同时,也可能使他们作出非常大的牺牲———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最终在艺术上真正的高度,“这是一个凸显的问题。”
(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