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拍卖会的宣传资料上都会印着‘本公司对拍品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图片仅供参考’之类的提示。艺术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缺失,使赝品流通如入无人之境。”日前,《市场报》记者采访一位在艺术品收藏行业工作多年的鉴定专家时,对方向记者揭露了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存在着的众多潜规则,并表示:“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购买艺术品有可能会碰上赝品,艺术品经营者对卖假、售假承担的责任有限。”
买家:艺术品市场卖假无人管?
“那幅号称是傅抱石亲笔的山水人物,现在还扔在我们家柜子最底下。”范女士在北京的书画拍卖行里也算小有名气的买家,大大小小的拍卖行举行拍卖会时都不会忘了给她寄一份拍品目录。在拍卖会上拍几件自己看着好的东西,再转手在其他拍卖会上卖掉,范女士靠着中间的差价小日子过得挺舒坦。虽说这份“工作”让范女士和拍卖行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提起自己在拍卖会上买的赝品,她仍然怒不可遏。
范女士在北京一家美术学院担任会计,虽然没正经学过书画,但耳濡目染加上自己本来的天分,她对书画本身的感觉非常不错。1992年,她陪朋友去了趟拍卖会,会上她看上了一幅笔法不错的水墨画,价格也便宜,一时心动便落槌买下,结果会后没几天就有人找上门以2倍的价格买走。尝到了甜头的范女士之后就成了拍卖会的常客。
一开始,范女士参加的多半是小型拍卖会,只买些笔法不错、价格低廉的无名画作,最贵的不超过1000元,转手赚个一两倍不成问题。时间长了,范女士胆子大了,在一次某著名拍卖行举行的大型拍卖会上,她看上了一幅标注着“傅抱石,山水人物,设色立轴”的书画作品,估价却并不高。由于范女士经常听来学校讲课的画院导师对傅抱石的山水赞不绝口,又知道这位近代著名画家有撕掉不满意画作的习惯,存世的画作不多,她觉得机会到了,狠了一狠心以接近自己全部积蓄的价格把这幅画拍了下来,可之后经专家鉴定却是赝品。“近几年傅抱石的画都在百万以上,央视鉴宝拿出了一幅,估价好像是2000多万元。”范女士不肯透露自己当年究竟用多少钱购买了此画,“说出来行里人会说我贪心,可那时候国内拍卖市场启动不久,捡漏的人很多,还有人用冰箱换过齐白石的画呢。我确实有贪便宜的心,可那时候真没想到,那么著名的拍卖行会卖假画。”
范女士拿着那幅傅抱石的赝品曾经找过不少朋友,可朋友都劝她算了,因为“就算告也告不赢”,拍卖行早就在画册上说了:“竞买人应亲自审看或鉴定竞买的拍卖标的原物,详尽了解有关情况,自行判断该标的是否符合图录及其宣传品的描述,根据自己对拟竞买的拍卖标的的认识决定是否购买,并对其竞买行为自行承担责任。”
卖家:画家本人的鉴定不算数?
“拍卖会上无底价的标的多半是赝品,已经成了业内共识。”一位国内知名画家告诉《市场报》记者,他们这些经常会把画作拿去拍卖的卖家对拍卖行的感情大都是“爱恨交加”, “在拍卖行里拍出高价,今后我们的画才好卖,可不少拍卖行‘黑活儿’太多,让画家根本拿不到钱。”
除了“两厢情愿”的“虚拍”, 拍卖会上赝品的泛滥,让真品画作出让方对拍卖行也一样存有戒心。“几乎每个拍卖季都会传出画家本人指出赝品,而要求撤拍的消息。”一位拍卖行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就算是画家本人鉴定是赝品,拍卖行也可以不听,因为不能排除画家早期作品风格不统一,本人误认的可能。”
而对于拍卖行赝品泛滥的问题,不少画家深恶痛绝却又无计可施。“百岁画仙”晏济元一直饱受其苦。晏济元的儿子曾义愤填膺地向媒体宣称:“我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市场上晏老的作品,80%都是假画。”由于备受赝品困扰,晏老甚至表示可以亲自为藏家免费鉴定。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书画作品已经被鉴定为赝品,但过一段时间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另一场拍卖会上。像这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拍卖方式,更是让投资者防不胜防。
更重要的是:除了作品本人在世的情况,很多古代书画、古陶瓷、青铜器等因年代久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鉴定权威或鉴定机构可以保证鉴定结果,“目前艺术品并没有一个硬性的鉴定标准,就算是有专家鉴定书的艺术品,只要专家在事后一口咬定‘看走了眼’,购买者仍然无可奈何。”
(实习编辑: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