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文汇”出版新著揭秘海派书画兴盛的经济原因。
关于海派书画,人们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是,你知道任伯年、吴昌硕、吴湖帆等海派名家的书画作品,当年售价几何吗?海派书画的市场行情又是怎样从低价位走向高价位的呢?文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以新的角度探究海派书画兴盛的经济原因。
作者王琪森称,海派书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举足轻重,但是以往很难找到一本对其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甚至连小手册也难觅。尽管有研究某些海派名家的著作,但往往研究方法和观点雷同,缺乏对特定历史背景及时代氛围的阐述。而他则撰写此书时,注重从历史背景、经济结构形态和海派大文化圈这三个角度切入。海派书画当年的市场运作方式、画家收入情况等,在以往对海派书画家的研究中,往往是被忽略或遗漏的。
该著称,19世纪末,第一代画派书画家润例还不高。一流名家作品大约在每平方尺1至2银圆,而二流的仅几角,有的仅1角。任伯年润笔最高,每平方尺2至3银圆。他逝世前一年(1894年),已积蓄有二三万银圆。当时1银圆约折合现人民币80元。当时五口之家小康型的月生活费是25银圆。
1912年是海派书画的重大转折时期。那一年,上海汇集了一大批前清高官,其中有帝师太傅、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布政使,如陈宝琛、沈曾植、张謇、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郑孝胥等。这些高官名臣、硕学鸿儒在上海完成了从封建末代官吏到近代书画家的华丽转身。他们已不是像任伯年、蒲华、虚谷那样的民间画家,而是名流中的名流,一出山就大大带动了海派书画的市场行情。第二代海派书画代表人物吴昌硕,便是这一年定居上海。10年后,吴昌硕重修润格:堂匾三十两;楹联三尺六两、八尺八两;横直整幅三尺十八两,四尺三十两,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刻字每字四两……每两为银圆1圆4角。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每月收入为600银圆,吴昌硕书画收入远远超过北大校长及教授。
作者认为,海派书画家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富庶,不仅为他们创作提供了丰裕的物质条件,而且使整个流派的艺术创作呈现强劲势态,从而使海派书画成为当时全国的中心重镇。
(编辑:柘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