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柔’是不是指笔头柔软,‘刚’是不是指每一笔一画都要有力度?”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鲁笔博物馆,学生王晓晓向授课志愿者提问。鲁笔博物馆集毛笔的制作、展示、体验、技艺传承、文化交流等于一体,与高等院校及中小学签订研学协议,定期组织书画展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等,吸引观众参观学习。
这是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侧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博物馆改革持续推进,影响力大幅提升。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博物馆数量、年举办展览数量、年参观人次分别增长60%、144%、119%。”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到博物馆去”已成社会新风尚。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1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费开放率91%。“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
来自意大利的308件(套)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青铜器、雕塑、陶器、钱币等珍贵文物,展示了意大利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今年7月10日至10月9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承,国家博物馆推出“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等展览,举办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等,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
——博物馆类型丰富、活动多样、主体多元。
国家文物局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修复展示、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作为展示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博物馆,江西芦溪县博物馆的展陈分为“吴楚古邑灵山秀水”“远古之光文明溯源”“人文兴盛英才辈出”“电瓷之都薪火相传”等单元,共展出石器、陶器和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400多件(套)。此外,芦溪县博物馆积极举办各项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博物馆参观,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活动。博物馆每周六的夜间开放,更是吸引了大量市民夜游,从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市民王爱中说:“我多次参观博物馆,也愿意带孩子过来参观,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目前,全国77%的区县建有博物馆,500多万件(套)藏品数据信息全民共享,博物馆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创意拓展,不仅成为区域文化地标,更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近日,广西大学的“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福建国木复兴馆参观。这座位于福建南靖土楼脚下的博物馆,展示数百件木雕作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现场参观《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淮海战役》《漳州战役》等红色主题木雕作品,《海上丝绸之路》《田螺坑土楼群》《千里江山图》等传统文化主题木雕作品,观摩体验非遗技艺。“通过一件件木雕、一个个故事,我们感受到非遗的璀璨魅力、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广西大学实践团成员刘钰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要坚守文物博物馆工作公益属性,发挥好综合性大馆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博物馆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功能,鼓励行业博物馆建设,引导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博物馆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发博物馆文创,创新传播形式,推动文物合理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深入考古现场、各大博物馆,以一线考古专家、文博学者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近日播出的文化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以创新表达方式,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等电视节目引爆大屏小屏,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要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用好研究成果,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通过组建博物馆联盟、建设博物馆之城、推广“流动博物馆”等,我国博物馆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振兴发展贡献了力量。通过进出境精品展览、开展人员交流培训、参与国际博物馆治理等,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