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是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场域精神——用感官情感认知空间,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或一个构型。
场域概念的物理位置——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类精神生活的种族、性别、地理、政治、宗教信仰。
德国诺伊斯艺术中心
唐承华 《未来世界》 互动装置 2014
公共空间结构与大众传播媒介
「Met Gala」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馆2018
The Met Cloisters
Costume Institute exhibition Heavenly Bodies
“天赐之体”时尚与宗教奇想
公共艺术的逻辑及社会场域
城市文化结构中“空间性”
城市文化结构中“场域性”
此次讲座以郑征、冯放、杨佴旻、杨起、原田久、唐承华六位艺术家的案例,进行探讨展开,“场域”已作为一种新艺术叙事方式,那么它就完成了艺术语境位移与表达,将个人的自治性可以有效地控制自我在关系中的个人空间界限,语言,组合,或新的创作生态来置换工作。
“场域” 概念被指代为“艺术家自我——现场”的思考方式,或者说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与情有独钟地把身体陷入沉寂状态之后的手段,信仰、启示以及语言结构形态学转换成“分析”的哲学思考。并且以个人在场的诉求——不同知识逻辑结构的相互交换或对应角色,灵魂在活跃状态的前提,艺术救赎才能纷至沓来。
郑征的大型装置《像素·中国云》以巨型钢架结构以及蓝色、白色 、云朵、灯光等综合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发生元素。《像素 ·中国云》 由纵横交错的钢管分割出无数单元空间,一个个单独空间仿佛是无数个数字图像的像素点,随着视角的变化神奇般的产生了影像的视觉效果,这是艺术家创造的独有的艺术语言以及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的观念表达。
冯放在今日美术馆打造一个大型的能量场域。进美术馆前的钢架斜面上,近5米的不锈钢“候鸟”雕塑以展览的主形象迎接观众。
进入展厅,16米长的浮雕“殇”让人想到被杀戮的候鸟族群的命运;封闭空间里大型装置“烟”呈现美好被毁灭的悲剧力量;9米高钢构内的反吊巨型鸟骨雕塑及地面镜子呈现的倒影表达“照见”你我的追问。
来自于地球自然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给艺术家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当代艺术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自觉
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当代艺术,杨佴旻的艺术行为挪用了古典的元素,但赋予了传统以不同的,及其生活与社会场域介入,甚至多重的涵义。
杨起采用十件实物构建了题为“艺术之至——另一个乌托邦”(Art's only - Another Utopia)的空间装置(Space Installation),进一步对东西方文化的悖反离合与和谐互补的精神挑战进行实践。
杨起说道:“10年前我代表德国应邀参加上海第9届双年展,做了德国杜塞尔多夫馆,展场地点是一个上海福州路上的老犹太人大商场的洋楼空间。这次威尼斯双年展是在一个老意大利贵族世家的大宫殿里。两个国际双年展,两次东西方的大游戏,两个极端的国际艺术标志。但是,我还是我,这个我是我主沉浮的我,一个在这里和那里造境和宣泄的我。应该说,艺术家的独断孤诣是决定其静观自在的先决条件。在德国与其说活得安然若素,不如说独处的心得天独厚。在无所不能中我听命,把一场游戏竟然荒诞地玩到今天——玩进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绝顶的“游乐场”。”
原田久是从人和宇宙万物和谐这个角度来解理解人类的现实关系,来广义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努力探索天、地、人的奥妙,探究那广袤宇宙世界发出的信息。他认为,西方狂热的崇拜物质和武力,乃是对和谐均衡的宇宙的最大破坏,最终可能导致世界文明的没落。
唐承华 《天地悠悠》 陶瓷素烧 2016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再从“思想”“意识”“精神”的角度做出判断,不再从观念,教养和文化的角度做出测定。艺术家与观众在“场域”中持续性地兴奋,骚动,期待彼此最后达至水乳交融状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秘书长。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2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日本佐藤国际文化育英财团奖学金、获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奖学金。
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94-200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
1999-2000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研修。
2006年,应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07年,应德国洪布罗伊希岛基金会邀请在诺依斯工作室驻地创作。
2010年,应瑞典阿特利艺术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15年,“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评选委员会评委。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评选委员会委员。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