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经营贷、消费贷进楼市的政策是动真格吗?
春节前,在炒房团那里,类似的疑问还能挑起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牛年的三八妇女节一过,看着一张张白纸黑字的还贷通知书像雨点般从天而降,这些人的自信就再也没有勃起过了。
从反向逻辑来看,势头太猛才会受到管制。最近这段时间,有多少穿着“普惠金融”政策外衣的经营贷,绕过小微企业的家门口,直接冲往楼市蓄水池?我们不得而知。管银行的人也未必算得明白。但房贷有多少,我们是一清而楚的。央妈算过一笔旧账:2020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9.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在资本市场上,见惯了“马太效应”的人会觉得,这句话的含金量和参考价值更高。对着这天文数字般的账单,搞艺术品买卖的人想必是看傻了眼吧?没错,房地产就是这样一台“屌爆天”的超级抽水机。要知道普惠金融贷款和各种影子银行带过来的钱,那拨人敲着算盘都还没算明白呢!房地产开发商在吃肉,艺术品经纪人连刷盘子的机会和资格都没有。这就是现实。
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鼓吹“艺术品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方向”,但其实在目前的市场资本面前,艺术品连刷盘子的资格都还不够。如今的资本市场,不管怎么跌,刚需的房子仍然是社会投资的一个主渠道。原因是艺术品消费是生活必须消费需求之上的消费,暂未形成庞大基础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自然热资本不会往这砸了。这也恰恰证明了“艺术品投资是一片洼地”的事实,但是现在还不能吹牛,这个市场是需要慢慢培育的。
在前两年楼市横盘的时候,社会的热钱都被隔壁老王接走了。艺术品市场该挤的泡沫还是要被挤掉。听说有一些刚从美协和画院领导的职位上退出来的“大名家”,被一阵冷风吹来,连底裤都快要变成风筝飞走了。记得我在历来喜欢说真话的《收藏/拍卖》杂志还专门写过一篇评论,说聪明的资本早已向价值投资吹起了集结号,资本退潮后马上就知道谁在裸奔。
哲学博士周濂看问题真到位:“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在艺术品这条产业链上游,至今仍活跃着一批人,专门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到下游收割别人的智商税。实诚的人提醒说“这些人没穿裤子”,钱多人傻的纳税人还老不高兴呢!
洼地,顾名思义就是指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形。一到下雨天,水就会从周边的高处,顺势往中间归集。在投资圈,“洼地”常用来形容某个时间段一些潜力被低估的地方。
众所周知,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阴晴未定。在上半年整个市场都在停摆或彷徨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开发商还能在楼市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中高端艺术品行业仍然是一片萧条,开门做生意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昨天刚换完名片,今天就说改行了”的现象比比皆是。
我真的不是唱衰行业!国内许多经营艺术品的人,从未认真理解过投资价值的内涵,自然不知道什么叫价值洼地。要我说,像房地产这种能把别人碗里的菜夹到自己碗里来的,才叫洼地。你不服都不行。
当然,在房地产投资过热的时代,艺术品行业也未必就无路可走了。毕竟洼地不可能永远是洼地,它是有时间限制的。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久。上半年是洼地,下半年可能就不是了。牛年三月央妈开始严查经营贷,这不就是要来废炒房团的武功吗?调控一收紧,市场就得降温或横盘。
从洼地形成的原因来看,就是因为周边有人不断搞建设,才会把周围的地势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中间与周围的价值级差。
这几年,我反复给一些艺术家和经纪人洗脑,不要再王婆卖瓜似地老在别人面前吹你手里的那些东西有多值钱了。你的作品再好,要想流通到市场,也得先有渠道。而建设渠道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先让别人挣到钱。一个行业不可能只有收藏家而没有经销商。艺术品要想产业化,唯有先把利益链条做起来。挣不到钱的买卖,傻子都不会做,更不可能形成市场。房地产行业的成功,就是让政府、开发商、中介、建筑商、材料商、老百姓,以及整个上下游连结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关联产业,都能在这个链条上得益。有好处大家一起捞,有责任大家一起担,有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摊机制,市场蛋糕才能越做越大。
还是那句老话,资本是最聪明的。哪里有收益,它就往哪钻。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洼地的地方,水就迟早会把它填平。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