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宣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除了国有博物馆,全国各地的各类民办博物馆也不在少数,仅陕西一省就有 近百家。这些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相当数量的传统文化遗存,丰富了公众的知识视野,然而现实中,这些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状态大都长期处 于尴尬境地。其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缺乏自我造血功能,运营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二是场馆不规范、展品良莠不齐,难以形成 文化热点;三是自主管理,运营不规范。那么,如何使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更加良性和规范?本期时评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民办博物馆自主管理的难度主要突出在经费、人才、知名度三个方面。经费不足是因为民办博物馆普遍造血功能不足或完全不具备造血能力,主要是因为展馆体量小、藏品亮点少、宣传效果小。而民办博物馆普遍缺少专业团队则是因为专业人员在其中的成长空间小、投资者的诉求多元且很多诉求不具备可实现性。知名度不足则又多是因为经费和人才两方面不足而造成的后果。
中国民办博物馆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知名度高的却不多。原因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藏品数量少,展场体量小;二是藏品质量不高,亮点少;三是没有品牌,缺少知名度,也没有特色定位;四是运营不规范,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五是缺少专业团队,各方面人才不足。出现这些情况和民办博物馆存在的经济基础有关。民办博物馆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投资者有收藏情结;二是博物馆是资本运作的中转站;三是盲目投资。良性发展的民办博物馆或许只有第一种情况有基础,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都难以支撑民办博物馆正常发展。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不能学习公办博物馆,毕竟机制体制不同。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民办博物馆就需要考虑民办博物馆现有的基础。既然诸多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不乐观,就应该抱团发展,通过新建或改组民办博物馆的行业协会,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虽然目前有些博物馆行业组织存在,但更多只是一个交流平台,而不是一个运营平台,此处提及的民办博物馆行业协会不是所有博物馆的行业协会,而是针对民办博物馆运营发展的平台。
民办博物馆的管理中,除了日常事务性管理,研究、展陈、保护与修复、宣传、公共教育等业务性内容都可以考虑外包。行业平台组织专业团队,整体搭配资源,梳理旅游线路,推动明星民办博物馆的同时带动其他博物馆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的管理平台,通过评估来平衡推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民办博物馆。平台可以考虑宣传推广的链条化,将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结合博物馆的特色定位,致力于特色博物馆的品牌建设。民办博物馆的展览要强调服务性和特色化,合理使用藏品,并通过藏品在民办博物馆之间的流通(交换、出售、采购、借展等多种形式)丰富展品,达到展陈效果。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要区别于公办博物馆,要有自己的清晰定位,要和公办博物馆错位发展。不仅在品牌定位上、藏品类型上、展览设计上有特色,还要在公共教育的对象、文创产品的开发、运营结构和机制的创新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体系,扬长避短,协调发展。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