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寻找雷锋-南溪艺术研究展 ”在上海T-art淘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特设“南溪水墨批评+”对话会环节,策展人陶华先生与贾方舟先生、陈孝信先生、鲁虹先生、孙振华先生、冀少峰先生、夏可君先生就当代水墨的发展与南溪“南氏三法”的艺术价值,进行了专题回顾与深入探讨,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解读。
“南溪水墨批评+”对话现场
左:着名当代艺术批评家,中国批评家年会名誉主席 贾方舟 右:T-art淘艺术创始人 陶华
陶华:相信大家对中国水墨尤其是当代水墨基本上有个概念性的了解,今天非常荣幸请到贾老师过来谈一谈水墨和南老师的作品。我之前跟您有过一段时间的沟通,您提到的水墨终极本体概念和南老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是怎样的?
贾方舟:终极本体这个提法,是我在给新水墨画院编的一本大型画册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我提出新水墨发展的四个方向,也就是刚才陈孝信讲到的水墨未来的出路,他讲了两条,一个是在水墨范围内,一个是走出水墨。
我归纳的是新水墨未来可能的四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介入当代,就是水墨艺术家要表达当代问题,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这是水墨艺术家走出的一条路。
第二条路就是激活传统,艺术家从传统中寻找新的资源,寻找新的表达方法。传统不能直接拿来使用的,传统必须被激活。传统就像一个沉睡的老人,你不把它激活,它不能产生新的生命,未能激活的传统是死的传统,我们必须激活它,才能从传统中生发出新枝新芽,新的生命。
第三条路是媒介转换,可以离开水墨,离开宣纸,离开毛笔,在另外的天地中,另外的材料、另外的媒介中寻找水墨精神、寻找水墨趣味,寻找水墨的可能性。我们过去曾经觉得放下毛笔,拿刷子都不行。觉得只有用毛笔用墨在宣纸上作画,这才是水墨。而转换媒介这一条路就是可以离开原有的材料,可以用新的材料表达,但是并没有离开传统,没有离开传统精神,我觉得这也是水墨向前发展的一个方向。
那么第四个方向就是我刚才说的终极本体,它还是在水墨语言的范围之内,就是水墨这样一种传统方式,到底在语言层面上还能走多远?走到哪里?从语言的层面来讲,水墨语言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向前推进?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做出了那么多的探索和贡献,今天的艺术家在水墨语言这样一个层面上还能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艺术家的思考,他们创造了一种特别单纯的画面,像南溪用点,有的是单纯的用线、有的用面。
20个笑着的雷锋 中国宣纸颜色 124x125cm 2015
我记得南溪曾经组织过一个三人展,一个是他自己,还有湖北的张诠,上海的蔡广斌,他们三个人,我给他们归结为点、线、面。南溪通过一个点发展出自己的艺术,张诠的画全部是短线,所有的画面全部是由淡墨短线组成;到了蔡广斌他既不用点也不用线,就是面,就是染,他的画就是染出来的,让我们感觉不到笔。你感觉不到笔的痕迹。这都是在语言层面上走向绝对,所谓终极本体,就是推进到了语言的极限。
在座的陈九也是如此,所以我也把它归纳到终极本体意义上,其实就是把画面简化到再不能简化,就用一种元素构成整个画面。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也是当代水墨艺术家找到的一条出路。 如果在这个方面能做到极致,就是对水墨艺术的一个新的推进。
所以我把南溪归结为终极本体的一个艺术家,从一个点发展开来,构成画面,非常单纯的画面,这在过去是不曾有过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又运用他创造的语言做了3D水墨,做了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那是他对自己的艺术继续向前推进和发展,但是,单就本体层面来讲,他已经走到一种语言的极限。
陶华:贾老师,您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南溪老师时,说“一个点极尽水墨变化之能事”,那么就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我也想跟您学习一下。
贾方舟:这是我跟南溪在通信中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在南溪的一个点里边我们看到了一切,看到了我们想要在水墨中看到的东西:水墨的趣味、水墨的柔性、水墨变化的丰富,就像一叶知秋、一滴水看大海。这一个点是有生命的,有感觉的,有温度的,温暖而感性的。当它组成一个画面的时候,你觉得排列得非常整齐,非常理性,似乎感觉不出趣味性;但你走近去看一个点,它的那种感性色彩才呈现出来,所以它是在理性中蕴含着感性,或者说感性中显现着理性,也就是我所说的‘一个点极尽水墨变化之能事’。
南溪晕点No.1 69x69cm 设色纸本 2018
陶华: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是最本体的东西,或者是他的一个生命,所以昨天鲁虹老师也在说,思想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那么有一些艺术家可能走到一定层面以后,他就停滞不前了,或者他不是主动的停滞不前,只是说他在这种状态里面,他感觉自己已经很有收获了,他不去运动地看问题,他的成长性就不够。我觉得南溪老师他找到的本体很具有说服力,也很有张力。包括刚才贾老师所讲的它有温度,它不像一个印刷的墨点一样,是一个死的一个僵的或机械化的东西,它有人的情感的、有南老师的生命在里面,能够感觉晕点的灵动与鲜活。
活动现场
观众:我从法国回来,我们国内的对水墨画的理解,是站在一个国内这个角度上去看,这是我经常在国外看到我们的成果,拿出结果来。按照陈老师说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离开水墨,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表达。开始很多国外艺术家,认为这个不是中国画,这是西方画的一种变化。另外一种就是中国的水墨画,怎么样从传统画有一个文化概念延承下去的。我要问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水墨画给世界提供什么?
贾方舟: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所有的水墨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批评家思考的问题。比较早的关于这个方面探讨,就是在2002年在纽约由吴毅先生组织的一场国际水墨艺术研讨会,当时我就觉得水墨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中国问题,为什么?
第一,我们想让水墨进入国际,让西方人也能喜欢它、接受它,而不仅仅是中国人喜欢。这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就不得不进入一种新的文化语境之中。所以我当时在会上说把一个非常地域的、本土的问题拿到纽约来讨论,窗外是曼哈顿的摩天大厦,水泥森林,在这样一个国际文化环境中讨论一个中国的艺术问题
这不仅是外部环境变了,更是水墨碰到的问题变了。水墨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国际的问题,如果我们关起门来,不要考虑外国人怎么看我们,那怎么都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何必跑到纽约来开会?可是要想让外国人也能理解我们传统艺术,甚至肯定你、认为也是与当代相关,甚至很有创造性的艺术,那就不能不思考我们的策略,就不能够完全按照我们原来那套思路去进行,应该在更开阔的思路下来审视我们的水墨,怎么样把水墨发展成一种具有世界意义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
最后的结果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水墨最终能不能所走向国际,我觉得最终要寄托于那些有志于改变水墨现状的“个体”。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个体化的事情。我的意思是,中国的水墨艺术能不能被国际所接受、所认可,最终要看艺术个体的水准和达到的艺术高度,而不是体现在一个什么民族性的群体中。
其实只要出现出类拔萃的个体,他就必定会同时具备中国精神,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这是想磨灭也磨灭不掉的。比如现在国际上已经成名的这几个中国艺术家,比如徐冰,他的艺术里边有没有中国精神?有没有中国传统?回答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新的国际语境下,水墨艺术家必须把自己的思路打开,具有开阔的国际化的视野,才有可能将水墨艺术引向当代,引向国际。而凭南溪的潜力和现有的成就,完全有可能将自己的艺术推进到这样的境界。
主办
SIVA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
上海市徐汇区企业联合会
西泠印社
上海珑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
承办
上海工艺美术厂
出品
T-art淘艺术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钦州路528号A座2楼
T-art艺术空间
T-art淘艺术空间
T-art淘艺术空间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钦州路528号上海工艺美术创意园内,是融合艺术体验、互联网及文艺产业化的平台型艺术机构,具备完整的艺术产业链架构,涵括艺术品宣传推广、交易流通、展览展示、艺术品投资、文创研发等多个方面。旗下拥有目前全国唯一具有专业高度的艺术品线上流通平台——艺拍宝。
T-art淘艺术空间秉承“文化艺术生活化”之宗旨,集多元运作、金融汇聚之优势,整合为最新型的“商业+艺术+互联网”运营模式,依托雄厚的专家队伍和海内外的业务关系,以专业高效、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以及强大的执行力,为艺术家及艺术品开展市场推介和增值保障。
艺术空间集专业美术馆、学术中心、艺术书吧、文创空间、共享办公等多功能为一体,核心团队集20余年艺术市场运作之积淀,立足国内,并与奥林匹克博览会、欧洲各国的中国文化中心、英国皇家艺术院、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编辑:安莹)